对于春节后流动性状况,市场关心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节前平稳偏松态势会否延续;二是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会否调整。
年初以来,经济继续扩张、通胀预期抬头促使市场调整对美联储加息节奏的判断。市场人士认为,3月份美联储继续加息基本没有太大悬念,中国人民银行仍存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可能性,但预计幅度接近上一次的5BP,在市场已有较充分预期的情况下,影响不会太大。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复苏,货币政策超宽松时代渐行渐远。2017年,美联储继续稳步收紧货币政策,全年加息3次,英国、加拿大、韩国等国家也纷纷实施了多年来的首次加息。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并未采取传统的加息做法,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但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央行流动性工具操作利率水平先后经历了3次上调。
2017年2月3日和3月16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先后两次上行,幅度均为10个基点。2017年12月14日美联储加息当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再次随行就市上行5个基点。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采取这种新颖的“加息”方式,既合情合理,又留有余地。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环境发生变化,货币金融条件需要做出相应调整。随着宏观经济景气改善,货币条件适度收紧是保持中性货币政策的应有之义。同时,随着主要经济体同步复苏,海外主要央行着手调整此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跨境资金流动出现变化,给我国稳定汇率和资本流动造成挑战,适度收紧货币条件可避免汇率波动过大,防范金融风险。另外,2016年底以来,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均大幅上行,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之间的利差扩大,如果不调整政策利率,会造成定价扭曲,有碍政策传导。
另一方面,经济内在增长动力还需培育和巩固,通胀压力总体上也较为温和。采取传统的加息做法,释放的政策信号过于强烈,可能不利于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的目标。相比之下,适度增强公开市场利率的弹性,既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价格调控,培育有效的基准利率,对社会融资成本的传导也相对缓慢、冲击相对平缓。
央行近期发布的2017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小幅上行可适度收窄其与货币市场利率的利差,有助于修复市场扭曲,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客观上也有利于市场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率预期,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在这份报告中,央行重申将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
展望今后一段时间,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不会变化。预计2018年美联储将继续加息和缩减资产负债表,随着海外市场通胀预期上升,近期市场已调高对美联储加息进度的判断。同时,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央行加入加息阵营,对我国货币政策仍会形成一定制约。
另外,在“双支柱”调控框架下,适度上调公开市场利率,也可呼应防风险和去杠杆,避免金融机构过度加杠杆和扩张广义信贷。
依然较高的回购市场一二级利差,则给央行继续随行就市地调整公开市场操作利率提供空间,再考虑到年初银行信贷投放较快,政策利率存在进一步上调的可能。年初以来,市场资金面持续保持平稳,货币市场利率运行中枢略微下移,与公开操作利率的利差有所收窄,但仍然存在。以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为例,2月以来DR007均值为2.81%,低于上个月的2.84%及2017年12月的2.87%,但仍比7天期央行逆回购操作利率高出逾30BP。
综合考虑,倘若3月份美联储加息,中国人民银行跟随小幅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概率仍偏大。但也应看到,今年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和一篮子货币出现升值,金融体系内部加杠杆的行为也得到了初步遏制,央行政策主动权相比去年更大,即便3月份继续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预计幅度也不会太大,很可能仍是5BP。鉴于市场对此已经有较为充分预期,央行缓步上调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对市场的影响不会太大。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