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共享汽车扩张不能盲目

2018-05-24 11:04 | 来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汽车]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共享单车成为出行行业的翘楚、投资资本的宠儿的时候,和共享单车基本同时起步的共享汽车,却一直步履蹒跚、不温不火。


  当共享单车成为出行行业的翘楚、投资资本的宠儿的时候,和共享单车基本同时起步的共享汽车,却一直步履蹒跚、不温不火。共享汽车何以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消费者疑惑、投资者不解、行业人思考。

      为什么不是共享汽车:先天不足

  据业内人士介绍,共享汽车脱胎于汽车的“分时租赁”,起步于2015年。而以扫码为标志的共享单车,直到2016年才大规模流行。

  但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大浪淘沙,为什么“火”起来的却是共享单车而非共享汽车呢?

  专业人士认为,和共享单车比起来,共享汽车可谓“先天不足”。

  从需求角度看,共享单车解决的是用户出行1至3公里的痛点,而共享汽车致力于用户15至100公里的多样化出行需求。1至3公里的出行需求,远远大于15至100公里的需求。这是共享汽车无法和共享单车竞争的市场基础。

  从产品角度看,中国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下至少年儿童,上至大叔大妈,几乎没有不会骑自行车的。而起步较晚的汽车虽然近年来呈井喷之势,但至今C1机动车驾驶证持有者仍只占我国总人数的少数。这是共享汽车无法比拟共享单车的天然劣势。

  从运营成本看,一是单车的实物成本价值与汽车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单车不受牌照限制,在资本允许的情况下能进行无限量扩张,而共享汽车却是“一照难求”;三是共享单车因其小巧方便,可以免费占用公共停车资源,而共享汽车则必须要租赁正规的停车位来停放。

  共享汽车:敢问路在何方

  和共享单车比起来,共享汽车可谓生不逢时:共享单车是在人们饱受“最后一公里”的“黑摩的”“黑三轮”之苦后顺时而生,一出生就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追捧。而共享汽车一出生就“命途多舛”:前有出租车的堵截,后有网约车的围追,旁有传统租车业务的挤压。

  那么,共享汽车的出路在哪里:我们还是分析一下目前共享出行方式的结构吧:3公里以内,共享单车优势明显;5公里至20公里或2小时以内,除了公共交通之外,蛋糕多为出租车或网约车瓜分;300公里以上或1天以上,传统的租车服务当仁不让。

  但是,在20公里至300公里或者2小时至1天的这个出行区间内,却出现了一个“供给空档”,截至目前尚没有一种出行方式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市场需求。业内人士认为,这就是共享汽车的发展空间所在。

  从事共享汽车业务多年的有车出行CEO崔睿哲认为,20公里至300公里的需求,应该是“A-A”式需求。典型的出行场景,就是以公司或者家为A点的往返出行,比如远距离的上下班通勤,周末自驾游,公务外出等等。这些需求通过共享汽车分时租赁的方式,使整个租车过程比传统租车耗时更短、服务更加方便、费用也更加划算。

  市场需要“教育” 扩张不能盲目

  限行限购正在成为各个城市的共同选择。人们出行的多样化需求无法满足,这为共享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

  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的使用门槛要高得多。而针对共享汽车的使用场景仍然在普及以及“教育”市场的阶段。例如:用户使用共享汽车的卫生习惯、共享汽车的押金机制、共享汽车的异地还车机制、共享汽车的蓄能能源问题等等。当市场用户经过教育,在熟悉和掌握了这些“汽车文明”之后,共享汽车的时代才会来临。

  和共享单车相比,共享汽车对使用者的“高门槛”,也促成了共享汽车的优势。比如,因为乱停乱放,一些地方对共享单车亮出了“禁止入内”的红灯,但大多数的共享汽车企业,都通过预租停车位,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题,使使用者在大型商超周边、中心城区等都能方便快捷停车。以共享汽车公司有车出行为例,这家公司在北京布局了200多个网点,用户可以多元化选择共享汽车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共享出行行业日益发展完善,多数平台开始进入资源整合期,不计成本的“烧钱”模式已经过去,野蛮生长、跑马圈地的时代行将结束。无论是资本的运作效应,还是“烧”出来的火爆需求,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对于不温不火的共享汽车,或许是一声来自春天的问候。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0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