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融版图浮现:金融变现算盘 保险业务扛大旗

2019-01-07 10:07 | 来源:未知 | 作者:未知 | [保险]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滴滴悄然在出行aPP上线了“金融服务”频道。
 

       新年第一个工作日,滴滴悄然在出行aPP上线了“金融服务”频道。
 
  从滴滴“金融服务”页面可以看到,目前已经上线的产品包括最新上线的网络互助计划“点滴相互”、大病筹款产品“点滴求助”、重疾险、医疗险、理财、车险等板块。这也是自2018年滴滴金融事业部成立以来,首次集中对外呈现产品板块。
 
  “金融服务”排在了频道最末位,看似低调,但难掩饰滴滴加速布局保险等金融领域,谋求流量变现的野心。
 
  如何利用出行场景开辟出真正具有特色的金融产品,用户买账与否,都还是未知数。
 
  “点滴相互”引流
 
  2018年12月底,“点滴相互”上线,标志着滴滴正式进军网络互助计划。一周时间内,“点滴相互”计划的参与人数已接近4.5万人。
 
  该产品界面显示,“点滴相互”覆盖癌症和99种重疾,0元加入,最高互助金额50万元,收取6%的管理费。每月的14日和28日为分摊日,每期分摊金额=(当期公示通过案件总互助金额+6%管理费)/公示时成员人数。
 
  除了“点滴相互”,滴滴金融服务频道还推出了大病筹款平台“点滴求助”,并宣称具有1对1专属顾问全程指导、3分钟快速发起筹款、零手续费、最快当天到账等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点滴相互”和“点滴求助”都不是保险产品,目前无需保险牌照也能运营。网络互助平台众托帮联合创始人龙格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网络互助计划和大病筹款都不是保险产品,但两者都是向保险进军前的临门一脚。”
 
  龙格表示,“点滴相互”和“点滴求助”可为滴滴带来更多流量,且多为精准用户,转化成保险购买用户概率极高,不容小觑。
 
  不过,有保险业内人士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加入网络互助计划,不排除之后的监管风险。
 
  保险担重任
 
  2018年12月初,有消息称,滴滴向多名用户发送了推广重疾险的短信。该产品名为“点滴医保·100种重疾保障计划”。这次,滴滴新添加了一款“点滴医保·百万医疗保障”。两款产品均为一年期消费型保险,由众安保险承保,按月支付保费。
 
  此外,平台还提供了医疗险、重疾险、意外险、家财险、账户安全险、旅游险等多种保险产品,合作伙伴包括中国人民保险、中国平安(56.350, -0.24, -0.42%)(港股02318)、太平洋(2.860, 0.01, 0.35%)保险、中国人寿(20.520, 0.03, 0.15%)(港股02628)、安联保险等十余家保险公司。
 
  早在2015年,滴滴就开始布局保险领域。
 
  2015年7月,中国平安参与投资滴滴。同年10月27日,滴滴与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合作推出了一款“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2016年,滴滴获得中国人寿6亿美元战略投资,中国人寿财险成为滴滴打车第一批1.6万辆车的保险供应商。
 
  2016年3月,滴滴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北京博通畅达科技有限公司控股中安风尚(北京)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拿下了一张保险代理牌照。2017年,还与蚂蚁金服、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互联网车险理赔平台。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道,保险是司机和乘客的刚性需求,且整个保险行业都处于上升阶段,滴滴积极布局保险在情理之中。
 
  薛洪言表示,金融服务的变现渠道不多,现阶段现金贷风险高,银行理财门槛较高,相比而言,保险是最安全最合适的选择。
 
  龙格也对本报记者表示,保险业务是实现流量变现最快最直接的板块。
 
  金融变现算盘
 
  除布局保险外,2017年,滴滴还通过收购拿下支付牌照,为其进入消费金融和汽车金融领域打下了基础。目前,滴滴出行APP提供了保险、消费信贷、理财、支付等金融服务。
 
  2018年2月,滴滴宣布业务调整,将原曼哈顿(滴滴原金融部门)升级为金融事业部,以科技手段赋能金融行业,致力于为滴滴司机和用户提供保险、信贷、理财、支付、汽车金融等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提升安全、体验等指标。“滴滴金融”正式升级为事业部这一举动,被业内认为是滴滴正式宣告进入金融行业。
 
  事实上,过去三年多时间里,滴滴一直在获取金融牌照的道路上不停歇 。据《国际金融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滴滴已经取得包括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保险代理、网络小贷、第三方支付共5张金融类牌照,涉及保理、保险、汽车融资租赁、消费信贷等业务,初步形成金融生态。
 
  2018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滴滴用户数量已达4.5亿人,共完成74.3亿笔订单,用户量与使用频率巨大。
 
  上海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刘斌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布局金融算是滴滴转型突围的一种尝试,滴滴长期烧钱,亏损严重,变现弥补亏损的压力必然很大。而现阶段,尝试金融是实现流量变现的最好途径。
 
  公开数据显示 ,2018年上半年,滴滴亏损高达40.4亿元,2017年全年亏损25亿元,自2012年成立后6年来,亏损额高达390亿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生活服务电商分析师陈礼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金融服务业务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都在扩展的业务,对于公司的收益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滴滴涉足金融领域,能为滴滴出行体系内的司机、乘客、合作伙伴等出行生态参与方提供出行场景定制化、融资、保险、支付、理财等多样化服务,助力出行生态稳健发展。
 
  根据陈礼腾的分析,滴滴开展金融业务具备三点优势:其一,在流量方面具备较为坚实的基础;其二,出行场景可塑,滴滴当前的业务不仅是网约车,还有多元的汽车出行生态,在出行及汽车后市场等场景中,都可进行金融业务的扩展;其三,滴滴金融服务能发挥出行生态优势,输出数据风控能力,使金融科技惠及更多场景。
 
  风险与挑战
 
  滴滴已经持有相对完整的金融牌照体系,金融服务所呈现的业务也均有合规牌照。这是否意味着滴滴没有风控危机,可以高枕无忧地实现流量变现呢?
 
  薛洪言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滴滴的金融生态以轻资产模式为主导。比如保险、理财等多数产品线,由于专业性强、生态粘性弱,都是与持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滴滴主要从事导流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将风险控制的压力转嫁给了第三方持牌金融合作机构。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一洋曾在其研究中表示,虽然滴滴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金融牌照体系,但其在业务布局上没有实现完整的生态闭环。其中,作为金融生态重要底层环节的支付业务目前还未见起色。
 
  在他看来,支付作为开展其他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串联起不同产品的流量和数据,并突破场景局限获得更大范围的用户行为痕迹,为后续征信、大数据分析、风控等提供坚实基础。滴滴至今未能开通自有的支付通道,导致其对整个金融生态的主导性偏弱,可能对其未来进一步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
 
  同时,赵一洋认为,滴滴目前运作的金融产品中,导流业务占比高,使得整体金融模式体量较轻。但近年来由于互联网流量红利效应减弱,线上获客成本急剧上升,银行、保险、证券等流量购买方逐渐掌握线上流量开发渠道,单纯依靠流量变现的互金平台发展日益困难。因此,滴滴想依靠保险、理财、信贷等业务的导流形成强壁垒和超额利润,这在线上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当下是不现实的。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0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