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2 04:22 | 来源:网易 | | [要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经济学上看,双方互相形成对对方的垄断。供给方认为,对方的需求弹性低,所以自己可以要高价。需求方认为,对方的供给弹性低,所以自己可以压低价格。假如双方可以互相知道对方的弹性,那么互相就知道价格均衡点在哪里,也就可以顺利成交了,并不会形成逻辑悖论。
中国古代有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有个人的父亲遭遇洪水溺亡,尸体被别人打捞上来。这个儿子就去要回父亲的尸体,捞尸者就问他要钱,两人就价格问题争执不下。
有个人把捞尸人叫到一边,说:“你可千万不要降低价格。你想想,除了你这里,他也没有其他地方买他父亲的尸体,他只能接受你叫高价。”捞尸人连称“有理”。
而另一个人则把那个儿子叫到一边,说:“你一定要压低价格。你想想,你父亲的尸体,他除了卖给你,别人也不会买,对他自己也没有什么用,他只能接受你出低价。”这个儿子也连称“有理”。
对于这个例子,现代人在道德上很难接受这种交易。但这个例子是古人提出来的,那就看看对这个例子的经济学分析吧。
先看一个概念:价格弹性。所谓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化引起的供给或需求的变化的大小。比如,大米价格上涨20%,人们的需求并不会减少20%,这是人们对大米的需求弹性低。
经济学上看,双方互相形成对对方的垄断。供给方认为,对方的需求弹性低,所以自己可以要高价。需求方认为,对方的供给弹性低,所以自己可以压低价格。假如双方可以互相知道对方的弹性,那么互相就知道价格均衡点在哪里,也就可以顺利成交了,并不会形成逻辑悖论。
现实中,双方不会公开自己的弹性,有可能不能成交,这就需要了解双方情况的中间人来促成交易。或者,双方在道德压力下,各自在价格上让步。比如,人们对捞尸人要高价会进行道德谴责,同时也会对那个儿子的不愿意多付钱感谢捞尸人也进行谴责,这就会使得捞尸人降低要价,而那个儿子抬高出价,双方成交。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