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3 04:51 | 来源:解放日报 | | [文娱]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网络让文化从自上而下的输出变成平等交流,降低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激发大众之间的互动,引起情感共鸣。舞蹈家黄豆豆在自己抖音账号开启“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
云观影、云展览、云剧场、云课堂、云练功、云蹦迪、云健身……防疫宅家再度炒红“云”概念,各行各业都在拓展线上可能。一时间,万物皆可“云”。
随着各行各业逐渐复工,这些“云”端文艺是昙花一现还是未来可期,大众需要什么样的云文化、如何拓展云文化都值得深思。
缺乏“爆款”是不争的事实
谈到云文化创作,许多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用“倒逼”这个词。倒逼背后,是文化服务理念的转型创新,从供给侧主动思考和满足受众需求。
剧场停演、场馆关闭后,上海文艺界发起“艺起前行”抖音主题活动,用镜头记录身边事、感人事,用暖人心的文艺作品汇聚人文关怀的暖流。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作为承办单位,联合各区文化馆积极参与,有望在3月底启动云上市民文化节。市群艺馆相关负责人认为,如何提升内容的可及性成为新的难题,需要换位思考,站在受众角度,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研发文化产品,做好审美引领。
网络让文化从自上而下的输出变成平等交流,降低大众参与文化创作的门槛,激发大众之间的互动,引起情感共鸣。舞蹈家黄豆豆在自己抖音账号开启“文艺进万家,健康你我他”舞蹈公益课堂。有用户在黄豆豆的教学视频留言处感叹:“只要在家有网络,就可以和舞蹈家一起学习跳舞。”在艺术家的号召下,许多普通用户也参与到艺术创作中。
文艺创作在网络上遍地开花的同时,缺乏真正的“爆款”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让云文化深入人心,并不只是简单重复已有文艺样式或是人“云”亦云,要思考如何截长补短,变短为长。《欢乐喜剧人》总导演施嘉宁坦言,比起舞台上的精美、大气、有品质,云综艺在制作上相对粗糙,“它偏网感,有种你正在刷短视频的气质”,但优点是让嘉宾以一种毫无距离感的方式出现,带来一种陪伴式的感觉。
抖音平台15秒到1分钟的时长设定,使得戏曲传播只能是碎片化的。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郑传寅认为,这种形式可以聚焦戏曲的某个局部进行特写式传播,让观众便捷、反复观看继而模仿,使得接受过程变得轻松有趣,激发受众的参与热情。
此前,西安碑林博物馆讲解员白雪松在直播中以亲民姿态推广科普专业内容,赋予文物人格化的魅力,在各种博物馆直播中成功“出圈”。真正吸引大众的,还是有策划、有创意的云上文艺,而不只是简单照搬线下内容和舞台经验,这需要文艺工作者思考如何使用好“云”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提高网络生存能力。
“云”将是文化传播重要空间
云文化终究不能代替线下体验的真实感或“仪式感”,而云旅游、云吸猫等等,更有一种望梅止渴的调侃味道。当疫情结束后,这些“应运而生”的云文化是否会昙花一现?
由草莓音乐节转型的“云音乐节”——“宅草莓”尽管准备仓促,但有不错的热度,5天直播峰值达到49万人次。在摩登天空副总裁沈玥看来,就音乐节而论,线上线下各有优势,“线下有更多物理接触,人和人之间、乐迷与音乐人的接触、音浪的冲击等;线上会带来更多空间感,线下由于场地、报批等因素,最多几万人,线上可以聚集几十万、几百万观众,它会带来新的改变。”
除了“宅草莓”,“云蹦迪”一词也出现在网友视线中。上海TAXX酒吧是最早在抖音直播“云蹦迪”的酒吧之一,2月8日,其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7.1万人,打赏总收入超过70万元。在沈玥看来,不管是“云蹦迪”还是“云音乐节”,线上并不单纯是线下活动的代偿,反而拓展了很多可能性,“任何一个大的变故,都会带来行业的整合、冲击,会产能翻新、模式创新。希望疫情之后,在音乐行业能看到模式创新后带来的新玩法、新审美。如果只是这几个月的短时行为,那就太可惜了。”
在1918年“西班牙流感”暴发迫使一战结束之际,莫奈在创作《和平纪念碑》献给法国的同时,还画了《睡莲》系列。莫奈曾解释说,“希望紧张不堪的神经在此得到放松,就像水面一样的平静,人们犹如置身花池中央,在此静思默想”。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疫情过去后,大众走出心理危机状态仍需要有一段时间,需要有能引导大家走出心理恐慌状态,起到疗愈作用的文艺作品继续通过云上有利传播,满足各种需求。“文化的云传播今后可能成为现代文艺发展要开拓的重要空间。”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