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疫的“科技之道”

2020-04-29 04:02 | 来源:中新网 | 作者:郭超凯 | [科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被派上用场。...

“大家好,可爱的小花生来给大家送饭了。”这是送餐机器人“花生”在为新冠肺炎患者配送饭菜。疫情期间,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新冠肺炎隔离病区,一到用餐时间,这个身高1.2米,身体隔成三层的机器人送餐员便会在病区楼道里忙碌起来,一边前进一边循环语音播报。

        新冠疫情的出现,让民众的衣食住行和社会运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送餐机器人到红外热成像系统测温,从“云课堂”到无人机抗疫……一系列技术在此次疫情中成为“风口”,方便了人们在特殊时期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基层防疫的痛点。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洪忠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技术在疫情之前便存在,但新冠疫情的出现提供了应用场景,推动了技术应用的进度。疫情期间,这些技术为民众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作用有目共睹。

        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为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功能各异的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中被派上用场。

        智能助理机器人可进行居民回访、外来人员排查和健康监测,并针对重点人员信息进行记录和定期跟踪。红外热成像测温机器人在医院、机场和车站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排查,大幅缓解接触式测温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智能消毒机器人可针对患者、医废等高危目标进行全方位消毒操作,减少医务人员的接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导诊、送药、消毒、巡检……各式机器人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新冠肺炎疫情还催生了中国数字化时代最大规模的云办公、云课堂,加速了数字化、云端化的变革。2月3日,春节假期结束后的第一个办公日,成千上万的职场工作者借助钉钉、企业微信等办公软件线上办公。中国外交部鼠年的第一场例行记者会更是直接在微信上举行,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微信群中答记者问。

        此外,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停课不停学”的通知,也让教师们把课堂搬到了线上。疫情之下,城市封禁、民众居家隔离。这期间,通过视频面试参加“云招聘”、清明期间“云祭祀”悼念先人、借助各地景区开发的APP“云赏景”等纷繁复杂的需求和场景,都被互联网技术一一实现。

        对此,张洪忠认为,“云办公”“云课堂”使民众将工作生活从线下转到线上,虽“远在千里之外,但鸡犬之声可相闻”,互联网技术让居家办公、居家学习、居家生活成为一种可能。

        疫情期间,科技在改变人们衣食住行的同时,也在药物研发、病毒溯源、疾病治疗等“抗疫主战场”发挥着关键作用。在这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技战“疫”作为主线,贯穿始终。

        “如果不了解病毒结构,不弄清致病机理,不掌握流行机制,就没有办法科学防控。”中国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认为,疫情给科技工作提出了新命题。

        疫情暴发以后,一场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科研攻关战随即打响。1月2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确定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月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从临床样本中成功分离病毒;1月10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正式用于新冠肺炎的实验室诊断……中国有关部门组成科研攻关组,确定临床救治和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动物模型构建等五大主攻方向,科技战“疫”。

        当前,以武汉为主战场的中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新冠肺炎仍在全球蔓延。而要真正解决新冠病毒传染问题,唯有依靠疫苗。

        值得庆幸的是,现阶段疫苗研制已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全球范围内共有5款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中国独占3款。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团队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已于4月9日开始招募二期临床试验志愿者,这是全球首个启动二期临床研究的新冠疫苗品种。

        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战斗当中,科技已当仁不让成为抗疫的先锋军,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0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