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2 09:50 | 来源:新浪财经 | | [科创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交所科创板项目审核数据发现,2020年12月,共有15家科创板IPO公司项目动态更新为“终止”,进入2021年1月,终止审核的案例不在少数,截至1月31日,有10家公司宣布“终止....
据统计,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已经有25家公司宣布终止科创板IPO审核,而2019年全年,也仅有23家公司终止。2020年前11个月,终止审核的公司总计为26家。
科创板IPO终止审核情形频发。
继2020年12月8日一天之内3家公司宣布科创板IPO终止审核后,2020年1月25日,又有3家科创板IPO公司审核状态同日变更为终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已经有25家公司宣布终止科创板IPO审核,而2019年全年,也仅有23家公司终止。2020年前11个月,终止审核的公司总计为26家。
为何近期科创板IPO终止审核的情况频发?一时间,市场对于注册制发行是否从严的讨论开始出现。
终止IPO审核集中爆发
记者梳理上交所科创板项目审核数据发现,2020年12月,共有15家科创板IPO公司项目动态更新为“终止”,进入2021年1月,终止审核的案例不在少数,截至1月31日,有10家公司宣布“终止”。
两个月内,科创板终止IPO审核的公司数量达到25家,这一数据已超过2019年全年水平。此外,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近两个月终止审核案例均为“主动撤回”。
从募资规模上看,25家科创板IPO公司拟募资总额达到212.95亿元,平均募资为8.52亿元。
其中,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拟募资额最大,为25.02亿元;其次是天士生物,拟募资24.26亿元;其余拟募资额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5家,分别是锐芯微(13.47亿元)、正济药业(11.44亿元)、健耕医药(11.43亿元)、泽生科技(15亿元)、亿腾景昂(13.16亿元);还有2家公司拟募资额为10亿元,分别是上海合晶和中科晶上。康代智能的拟募资额最少,为2.7亿元。
审核进程显示,有三家还未发布回复函就主动撤回了申请。如龙迅股份,该公司保荐机构为华安证券(6.640, 0.03, 0.45%),拟募资3.15亿元。其科创板IPO申请于2020年10月26日受理,11月23日显示“已问询”。但两个月后,公司还迟迟未回复上交所问询,最终于2021年1月27日终止审核。
另外两家未回复的公司是丹娜生物和亿腾景昂,前者的保荐机构为中信证券(28.410, 0.11, 0.39%),拟募资4.08亿元,其IPO申请在被问询一月后撤回申请;后者的保荐机构为国泰君安(16.530, -0.03, -0.18%),拟募资13.16亿元,其IPO申请在被问询4个月后撤回申请。
最为“火速”撤回科创板IPO申请的是一家名为正济药业的公司,其保荐机构为招商证券(24.410, -0.21, -0.85%),拟募资11.44亿元。其审核状态于2020年12月3日显示为“已受理”,到了12月25日,不足一个月,审核状态即显示为“终止”。
招股书显示,正济药业主要从事特色原料药及高级中间体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一家专注于药物创新结构发明、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特色药物研究与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记者注意到,正济药业曾在招股书中谈及环保风险,其称原料药属于重污染行业,生产过程涉及大量化学反应,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量大且成分复杂,处理存在一定难度。而启信宝数据显示,公司曾在2016年被洪泽县环境保护局责令停产并处罚;2018年两次被苏州虎丘区生态环境局处罚。此外,有媒体报道质疑,正济药业董事长股权转让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
从行业上看,终止审核的IPO公司属计算机行业最多,有7家终止;其次是医药制造业,有6家终止;再次是专用设备行业,有5家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此轮科创板IPO终止审核呈现出单日集中的特点,该现象一度引起业内广泛关注。
比如,在2020年12月8日,上海合晶、赛克赛斯、艾索信息3家公司审核状态均变更为“终止”;2021年1月19日,天和磁材、鸿铭股份2家按下IPO终止键;1月21日,中超股份、中科晶上2家终止审核;1月25日,锐芯微、光华科技(12.620, -0.12, -0.94%)、丹娜生物3家公司审核状态变更为“终止”。
IPO公司频频撤材料背后隐情
IPO 终止审核为何如此高发,是否意味着审核标准从严?
在多位专业人士看来,这种“高发”虽然并不意味着审核从严,但确实存在多种引发因素。
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对记者表示,“可以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上交所通过严格审核把好入口关,这符合科创板一贯基调,未曾改变。二是交易所通过现场督导、现场检查的方式,让有问题的企业‘知难而退’。三是有一个时间点的问题,去年曾有一批科创板IPO公司集中补中报,刚好到这个时间暴露出来了。”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则直言,直接原因还是项目本身有问题。“审核没有更严,但也不是偶然。注册制了,浑水摸鱼的就多了,带病闯关的多了,审核发现问题了,即提出督导,但一提就撤,说明真的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下公司通常会主动撤回,但不排除有些公司还想再挣扎一下。比如近期撤单的某家医疗公司,前后给了4轮问询,公司一直坚持不撤。”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12月8日三家公司同日终止审核,就与现场检查有关。
实际上,监管层一直鼓励对首发企业开展现场检查,以进一步加强首发企业信息披露监管。证监会在日前公布《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时指出,在试点注册制的背景下,开展首发企业现场检查仍然有必要性。
“对首发企业实施现场检查,可以通过查阅调取相关基础材料,深入发行人现场开展穿透式重点检查,是对书面审核工作的必要补充,有助于提升审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够对相关违法违规行为起到强大的震慑作用,从源头上净化IPO市场环境。”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常态化开展问题导向及随机抽取的现场检查,聚焦重点问题,不断提升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
就在1月31日,证券业协会还公布了首发信息披露质量抽查名单,抽查对象为30日前受理的科创板和创业板公司,其中就包括9家科创板IPO公司:柔宇科技、蓝科环保、博创智能、国光信息等。
前述接近监管人士表示,“这也是规范发行人信息披露责任和压实中介机构责任的表现。”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