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作支撑 脱贫动力强

2021-02-19 13:02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陈晨 | [资讯]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贫困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脱贫发展各有所需。近些年,来自全国科技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墙大院、深入扶贫一线,科技的种子在大地上开花结果。...

        “以前不知道云茸是个啥,真有中科院专家说得那么好吗?后来我看乡亲们种得好,就决定试试看。”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村民杨朝伦说起自己的脱贫经历,“现在一瞧,种云茸划算多了,一亩就能卖几千元,一下翻了好多倍。”

        农民脱贫致富,科技大力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全国科技系统累计在贫困地区建成1290个创新创业平台,建立7.7万个科技帮扶结对,选派28.98万名科技特派员,投入200多亿元资金,实施3.76万个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推广应用5万余项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

        有科技助力,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了,脱贫的动力更强了。

        送技术,精准解决种植难

        贫困地区的情况各有不同,脱贫发展各有所需。近些年,来自全国科技系统的科技工作者走出高墙大院、深入扶贫一线,科技的种子在大地上开花结果。

        找准目标,为农民送去最需要的品种和技术。

        “小时候,都是谁家有点山货就背着去县城卖。过去说种木耳能致富,我一点也不信。”陕西省柞水县杏坪镇肖台村村民肖超回忆说。

        原来,柞水县种植木耳历史悠久,却没有给百姓带来富裕生活,一大症结就是传统种植方式耗时长、产量低、效益差,在关键环节上缺乏技术支持。

        2017年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率领的团队给柞水县带来了适生能力强、种植产量高、推广前景好的5个优质黑木耳示范菌种,成功培育出玉木耳、金木耳、羊肚菌、竹荪等食用菌。这些品种不仅提升了产品价值,也让柞水木耳声名鹊起。

        好品种好技术,为贫困群众带来真实惠。

        为实现“一树脐橙红到春”,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在湖北省秭归县示范推广“留树保鲜”栽培技术,有效延长了鲜果采收期,使脐橙“晚熟晚采晚上市”,让秭归成为全国柑橘鲜果供应期最长的产区之一。仅此一项,就使农民增收30%以上。

        在浙江省武义县,浙江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蔡为明带领团队,通过建立菌棒集中生产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新建生产线20多条,年产菌棒3800多万棒,惠及全县90%以上的菇农,累计节支增收超亿元。

        如今在武义,种菇不再是受累不赚钱的苦差事了。当地菇农说:“在我们这儿,西装革履就能种香菇、赚大钱。”

        扶产业,扶贫成效更持久

        给技术可以解决眼前的难题,扶产业则让成效更持久。

        科技扶贫,让老产业焕发新生机。

        “茭白种的时间长了就会退化,不仅颜色、形状越来越不好看,产量也只有以前的一半,价格也上不去。”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民意茭白专业合作社社长陈宗义对曾经的困难记忆犹新。关键时刻,安徽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张其安和团队送来新技术、新品种,长出的茭白既好看又好吃。

        但是,新问题也跟着来了。茭白品质提升了,大伙儿还想错峰上市,进一步提高效益,冷藏库咋建设?不同的蔬菜品种保鲜条件不同,需要的冷藏温度也不同。为此,专家们边试验边摸索,终于找到了最适宜茭白保鲜的冷藏温度。在他们的指导下,岳西县建起了3000多立方米的茭白冷藏保鲜库。

        “有了先进技术的支撑,产业扶贫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延长了产业链,实现了深加工,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陈宗义说。

        科技扶贫,扶出了新产业。

        白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阳光足、温差大,青稞连续10多年丰收。由于青稞价格长期变化不大,白朗老百姓的口袋一直没有鼓起来。

        有着丰富蔬菜种植经验的张际明,作为援藏技术员,从山东省济南市来到白朗县。经过实地考察,他带着当地农民种果蔬,改良土壤,引进果蔬新品种,手把手教农民育苗、管理、施肥……经过几年发展,现在白朗县蔬菜大棚已达上万个,种植果蔬140余种,种植面积超过1.4万亩,年产值2亿多元。

        23岁的潘多现在是白朗一家蔬菜企业的技术员。过去,她跟着母亲种青稞、打零工,如今她学会了育苗、剪花、疏果、嫁接……一个月收入有好几千元。

        2018年10月,白朗县正式脱贫摘帽,其中果蔬种植直接带动4000多名群众脱贫。

        育人才,内生动力更强劲

        想要拔掉穷根,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根本。

        为解决农民自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顽疾,全国科技系统瞄准贫困地区实施了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多项教育工程,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潜能。

        转变贫困户的观念,让他们脱贫有“志气”。

        “过去,生活没有方向,干活也没劲儿。现在我不但学会了很多技能和科学种植知识,也感觉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经过中科院专家的言传身教,贵州省水城县蟠龙镇院坝村村民赵玉红不仅学会种植特色农产品,实现增收致富,还自学考上了大专,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科研人员长期驻守脱贫攻坚一线,与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帮他们树立了科技致富、勤劳致富、带头致富的新观念。像赵玉红一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抛弃了“靠在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心态,实现了“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根本性转变。

        培养当地“技术明白人”,让他们脱贫有“智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云南省澜沧县,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领的团队创办了科技扶贫指导班,以“乡(镇)农技人员+学员+农户”的新模式,手把手将农业生产技能传授给贫困群众。当地村民马正发在指导班学习了冬季马铃薯种植和果树种植两门课程。结业后,他靠着学到的新技术,不但自己实现了增收,还带动同村1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农民技术员既是拉近农民和科技间距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当地群众学习、应用新技术的好榜样,有了一个“明白人”,就会有更多的“明白人”。

        据科技部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1.4亿元实施“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累计培养2万余名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乡土人才,为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工作队。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1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