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14:12 | 来源:电鳗快报 | | [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长期依赖管线预期,但二级市场正逐渐从“看管线”转向“看营收”。例如,某头部药企的PD-1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验证了商业化能力。未来2-3年,能否....
《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港股生物科技板块近年来的“狂奔”,核心引擎在于创新药的突破性进展。从PD-1抑制剂到CAR-T疗法,本土药企的研发管线密集兑现,叠加港股18A制度对未盈利企业的包容,吸引资本持续涌入。2025年,多款国产创新药获批海外市场,进一步点燃行业热情。然而,狂奔之后,市场更关注的是这种高增长能否持续?业绩与估值又能否实现“双击”?
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长期依赖管线预期,但二级市场正逐渐从“看管线”转向“看营收”。例如,某头部药企的PD-1产品年销售额突破50亿元,验证了商业化能力。未来2-3年,能否将临床优势转化为市场份额,是业绩增长的第一道门槛。
国内医保控压下,出海成为药企的第二增长曲线。但FDA审批趋严、地缘政治风险等挑战不容忽视。
港股流动性压力、经济周期等外部因素压制估值,但中国创新药“简易续约”等政策又为行业托底。短期看,板块分化不可避免拥有差异化技术(如ADC、双抗)且现金流稳健的企业更易获得溢价;长期看,行业洗牌后将走向“强者恒强”。投资者需在“高弹性”与“确定性”间平衡——业绩兑现者享受估值提升,而“故事型”公司或面临出清。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