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因美与恒天然之间的恩怨情仇近日被炒得沸沸扬扬,一面贝因美面对外部大股东恒天然的步步紧逼,一面内部也正在焦头烂额地遭遇业绩变脸,多个董事相继离职的尴尬处境。
2月7日,贝因美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董事会收到深交所关注函,被指未及时完全地回复深交所对其在1月23日发出的问询函。并且更加火上浇油的是2月5日,贝因美收到负责公司审计的独立董事刘晓松的辞职报告。当贝因美业绩还未能止亏前,内部已经出现一定动摇之态。贝因美何时止亏,如何止亏的问题迫在眉睫。
高管频繁离职
曾在1月21日,贝因美发布业绩修正公告,将2017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从此前预计的亏损3.5亿-5亿元,下调至预计亏损8亿-10亿元。
对于贝因美发布的业绩修正公告,贝因美多名高管均表示“不保证公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不过,稍微值得安慰的是,2月7日,恒天然董事长威尔逊在接受新西兰媒体采访时首次表达了对贝因美亏损的态度,“我们需要耐心一点,将眼光放长远。没有人会为贝因美此时的境况而开心,但我们的管理团队很有信心,相信贝因美的状况能在中期内有所好转。”
并且,威尔逊还表示,贝因美已经成长为一家需要应对市场重大变化的企业。贝因美方面也承认,他们的转变还不够快。“我们期待着这家企业的转变,而且这个转变是必需的。”据其透露,贝因美创始人谢宏与恒天然首席执行官Theo Spierings组成了一个战略委员会,目前正在讨论此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但是,不曾料想,更加糟糕的是,事情进展并不止于此,贝因美的内部矛盾却还在继续。
2月5日,贝因美收到独立董事刘晓松的书面辞职报告,除了因个人工作原因申请辞去第六届董事会独立董事职务,刘晓松还一并辞去了公司审计委员会主任委员、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委员、提名委员会委员职务,辞职后将不在公司担任任何职务。而据公开资料,刘晓松的任期原本要到2018年5月10日才届满。
值得注意的是,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曾在2017年4月、2016年12月以及更早的几年时间里,贝因美已经经历过多次董事辞职。董事长的帅位也是一波三折。2011年7月,也就是贝因美上市后三个月,贝因美创始人谢宏因“个人健康”原因辞职, 灵魂人物谢宏走了之后,公司主帅开始频繁变动,最开始接任谢宏董事长之位的是常务副总朱德宇,是公司的实权派,本被寄予厚望,但只做了9个月。随后,黄小强走马上任贝因美第三任董事长,2014年1月,黄小强又因“个人原因”辞职走人;2014年2月,公司原总经理王振泰转任贝因美第四任董事长至今。
那么,频繁的人事更迭下面孕育着怎样的一股暗流?
船大掉头难
无论是贝因美业绩下滑、连年亏损、股价低迷,还是现在被传遭遇恒天然所谓的“逼宫”,即意向全资收购贝因美,曾经身为中国婴童行业业界翘楚,风光无限的贝因美,如今如何走到了如此困境?
《华夏时报》记者梳理近年来贝因美的业绩数据发现,2007年至2013年,贝因美的营收从12亿增长到61.17亿,长了5倍有余,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1.18%;2013年之后,贝因美的营收掉头直下,节节败退,从61.17亿降到27.64亿,年复合增长率是-23.26%。净利润方面,基本与营收变动趋势一致,在2007至2013年保持较快增长,2013年后迅速跳水,从2013年盈利7.2亿到2017年亏损8亿-10亿元,直线下降。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贝因美业绩亏损主要原因还是其之前市场上快到期的流货数量巨大,贝因美要耗费巨资回收,因此压力比较大。但是随着配方注册贝因美作为通过奶粉配方注册制的首批企业,2017年贝因美销售其实已经开始有所恢复,只是受前期欠账太多影响,这种恢复比较缓慢。
船大掉头难,就贝因美存在的转变慢的问题,业内总结称,从自身来讲,贝因美此次业绩巨亏总的来说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跨境购物对实体线下的冲击,包括本地乳企和外资都受到影响;二是市场价格战,导致留货居多,需要处理库存;三是奶粉新政即将实施,经销商对进货比较谨慎,长期下来对销售不利。
跟其他国产奶粉收购工厂或新建工厂搞海外并购抢占注册制资源方式不同,受新政影响,贝因美采取去产能措施,并连续出售了多个旗下工厂。
不过,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在2017年数据还没有统计出来前,2016年我国婴儿奶粉进口量已经突破20万吨,在2015年年增幅60%的基础上又增长了近三成。接下来,国产奶粉与进口奶粉竞争更加剧烈。
贝因美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最严奶粉配方注册制实施,一部分不达标的奶企将会被淘汰,这将对贝因美带来一定的利好。对于贝因美后续发展会如何,是否能扭转亏损的局面,市场更多将着眼点放在婴幼儿奶粉注册制实施后贝因美的市场表现上。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