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落地,探讨已久的银行资管子公司设立也随之提速。截至目前,已有五家银行公告设立资管子公司。
根据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发行的资产管理产品资产应当由具有托管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独立托管,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从监管方向上来看,以子公司形式运作是目前资产管理业务的必然趋势。对于那些不拥有基金公司的银行而言尤为必要,目前,有13家银行拥有自己的基金公司。
资源上依赖母行的渠道网点,形式上又必须独立运作,产品向净值化方向转型。银行资管子公司到底会建成什么样的机构?银行在运作模式、团队架构、薪酬体系等方面,与公募基金等市场化的资管公司相差甚远,而资管新规下的子公司运作,势必需要大规模招聘人员,组建投研团队。
“人还是要从基金公司等机构里面去挖,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给出市场化的报酬,要不然没人会来。”上海地区一家银行资管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多家银行资管部门了解到,子公司的筹备还在等待具体的细则指引落地,但银行已有所行动。“最近一直在调研各大资管公司,尤其是国际上比较成熟先进的机构,我们具体怎么做、往哪个方向,也一直在讨论,跟目前市场上的公募基金还是有差异的,业务将更全一些,可能更类似国际上银行系资管公司。”一位股份制银行资管部管理层人士对记者表示。
市场化薪酬体系是关键
国内银行在筹建资管子公司的过程中,人员队伍的配备是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过去的银行体系下,资管部门远没有建立起与其所管理资产规模相匹配的投研队伍。“比如我们管理9000亿的资产规模,200人;股份行哪家规模不在万亿以上,都才几十号人。”一位券商资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若按资管新规,银行组建投研队伍,培养主动管理能力是必然方向。
多位公募基金、保险资管机构的管理层人士对记者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一大批人从基金、券商、保险等机构流向银行资管子公司。
一方面,这些市场化资管机构面临着银行委外资金的大规模赎回,比如基金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券商资管的规模在2017年缩水2万亿,而保险资管的第三方管理规模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另一方面,由于“先天禀赋”不同,银行庞大的资源背景可能使得其在人才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其他资管机构可能面临着“人财”两失的尴尬处境。
不过,关键还是要看银行方面是否愿意大力投入,给出市场化的报酬。由于工作模式、承受压力完全不同,过去,银行资管部门的待遇与市场化资管公司有相当大的差距,“银行资管部门可能比其他部门的薪酬要略高一点,但也不会高很多,可能20%左右;基金公司、券商资管人员的薪酬,可能是银行资管部门的大概1.5-2倍。”上述券商资管人士指出。
以摩根大通为例。麦肯锡发布的最新一季银行业季刊显示,2017年,摩根大通资管业务的资产规模达1.9万亿,在全世界银行系资管机构里排第三,资管业务营收占总体营收比重达13%,资管业务的ROE为25%,远高出其他业务。摩根大通在介绍其经验时,重点强调了对人才的重视,2016年,公司有九百多名组合管理经理、研究分析师和市场策略师,中高级投资经理保留率大于95%。资管业务人才的成本收入比超过70%,资管业务人均薪酬高达24万美元。
团队搭建难题
华东地区一家城商行资管人士对记者指出,目前阶段,在等细则的同时,大家都在做的事情就是一方面压降老产品,处理到期产品;另一方面研究发行新产品,现在很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我们正在招聘会搭建系统的人,但这类人才市场供给不够。前些年非银机构的人还是很愿意来银行的,但现在这个意愿不那么强了。”
对于银行资管子公司的团队设计,有股份行业资管公司人士表示,前中后台可能各配备三分之一的人员,具体的薪酬体系和考核机制上,不一定完全匹配当前市场化机构的情形,也可能在其基础上打一定折扣来设计。
另一些业内人士则相对保守,认为即使以独立子公司的模式来运作,可能与当前事业部的形式不会有太大差异。一家城商行资管人士对记者指出,销售渠道主要依赖母行的营业网点,资管公司就算独立了,销售这一端的资源肯定还要从母行获取,现在资管跟网点销售是五五分成的模式。
前汇丰投资管理公司亚太区执行总裁、麦肯锡资深顾问Blair C.Pickerell指出,在商业银行的体系下如何打造资产管理文化是个重要问题,因为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天然有着很强的文化冲突,前者强调合作和团队工作,管理上也更加系统化,更换一个客户经理,客户体验相差无几;资产管理业务中,业绩才是王道,强调个人业绩,以明星文化著称,如果一个基金经理特别出色,应该尽一切努力留住他,“人才是资产管理的生命线,投资圈往往主要看人,相信明星基金经理和明星分析员”。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