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3 09:30 | 来源:未知 | | [产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8年7月12日晚间,探路者(3680,-003,-081%)(300005SZ)发布了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18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在
公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探路者户外用品主业实现营业收入4.97亿元,基本达成年初既定的经营计划目标,同时报告期内探路者加强了产品零售价格体系管控,有效促进了零售终端正价率和综合毛利率的提升。
对于预计2018年上半年净利较上年大幅下跌,探路者将原因归结为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
探路者董事会于2017年11月底完成换届,新一届管理层基于可持续发展规划,调整了原先过于激进的销售规划,对过季货品清理力度较上年同期也有所放缓;
这导致报告期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较上年同期大幅度增加约6533万元(报告期公司预计净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约为3800万元,而上年同期存货跌价准备为净冲回2733万元),从而使得净利润同比下降幅度较大。
“此外,公司下属旅行业务子公司易游天下的经营情况持续恶化,报告期继续亏损,也给公司合并口径的净利润造成了负面影响。”探路者方面在公告中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探路者成立于1999年,主营业务为专业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户外用品。
2007年,探路者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并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生产商”,创造了中国户外用品行业的两项唯一。
2009年,探路者以19.8元的发行价上市,相对应的发行市盈率为53.1倍,成为中国户外用品第一股。
回看探路者往年业绩,2009~2014年,营业收入分别约为2.94亿元、4.34亿元、7.54亿元、11.06亿元、14.45亿元、17.15亿元;净利润分别约为0.44亿元、0.54亿元、1.07亿元、1.69亿元、2.49亿元、2.94亿元。
随着业绩的持续增长,门店数也不断扩张,由2009年上市时的300多家,增长至2014年门店数最多时的1677家。
而自2015年伊始,国内户外用品行业发展阶段性趋缓,行业增速持续减缓,在此大背景下,2015~2016年探路者营收分别约为38.08亿元、28.78亿元;净利分别约为2.63亿元、1.66亿元,营收与净利均呈现出下滑趋势。
2018年4月25日,探路者公开了2017年年报,实现营业收入约为30.34亿元,同比增长5.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约为-0.85亿元,相较于2016年1.66亿元,降幅高达151.24%,这也是探路者上市九年以来首次亏损。
对此,探路者方面表示,营收增长主要是旅行服务板块中的国际机票业务量增加,使得旅行服务收入增长明显;
净利下滑主要是探路者户外板块主业受报告期内管理层更迭等因素影响,整体经营业绩未达年初目标。
同时,探路者新一届董事会和管理层明确探路者经营将进一步聚焦户外,基于谨慎原则,对短期不能达成预期盈利目标的非户外业务投资以过去经营结果为依据修正预期实施减值测试,根据最终的测试情况计提的商誉、投资和资产减值合计金额对净利润的影响为1.92亿元。
据悉,旅行服务与体育业务是探路者在主营业务户外用品的基础上,新融合的业务。
2013年,探路者投资新加坡在线旅游平台Asiatravel、中国老牌户外活动网站绿野和极地旅行机构“极之美”;
2014年,探路者出资2.3亿元收购旅行社渠道运营商—易游天下74.56%的股权;
2015年1月,探路者和江西和同投资共同设立体育产业并购基金,入驻体育产业。
新融合的旅行服务和体育板块是探路者在主业增速持续趋缓的背景下,所寻求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实非所愿,新融合业务反而成为牵扯探路者净利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
数据显示,2017年,探路者旅行服务板块业务营收约为16.1亿元,占总营收比重53.12%,同比增长37.41%,主要系国际机票业务量增加所致;
但由于国际机票业务毛利较低,旅行服务板块业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净利润-2758.38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减亏648.2万元。
对此业内人士向《财经啸侃》特约、独家撰稿人王诣予表示,探路者在旅行服务与体育行业仍属于“新手”,走多元化道路是为实现资本层面的短期获利,但投资旅行服务与体育行业分散了探路者的优质资源,耗费大量财力物力。
这样一来,探路者没有坚持主业的深耕布局,三大业务板块反而使其净利持续下滑,甚至出现亏损情况。
前美邦服饰(2.980, 0.00, 0.00%)(002269.SZ)副总裁程伟雄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户外空间很大,只是探路者的转型太泛、太多元化,主业没做精,还没做深,就贸然多元化;
探路者对自身的户外品牌优势需要固化,真正体现品牌定位、产品定位、门店定位、用户体验定位等高度匹配,而不是只讲故事。
鉴于近年整体业绩不佳,探路者管理层调整了战略发战绩节奏,将业务重心重新定位于户外用品主业,同时持续整合相关旅行业务和体育投资项目,提升户外生态协同效应,并且对整合后与户外用品主业不相关的业务逐渐剥离和退出。
但探路者回归主业之后,又出现了两次高管变更,不同管理层的不同经营战略部署也对探路者业绩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2017年6月,探路者发生第一次高管变更,盛发强辞去公司总裁职务,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长,同时前乐视体育CMO强炜上任探路者总裁。
拥有多年体育营销经验的的强炜在去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针对探路者的销售状况,提出两个改革方向,一个是新零售体系,另一个是在运动环境场景开特色店。
“探路者将在百货商场和网络销售的基础上,到运动环境的场景开设户外用品店,例如在雪场、公园、名川大山等地。探路者的装备重视使用场景,而使用场景又是消费人口最聚合的地方;以后探路者将形成多功能、多元化、多品牌的战略框架,通过“新定位”、“新机制”、“新运营”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市场的需求。”强炜称。
于是,探路者在威海开业户外乐园,并同时配套开业了户外用品店,集旅游、体验、消暑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将票、产品、服务组合式售卖。
同时,强炜还针对探路者重点区域经营的旗舰店单店定下目标——营收不少于1000万元,2016年探路者在国内的1700多家实体店中,单店平均年营收才略高于100万元。
两个月之后,探路者在2017年10月发布了第三季度报告,2017年7-9月营收约为6.77亿元,净利润仅为221万元,同比减少62.79%。
2017年11月,探路者在官方微信宣布年内第二次高管变更,王静当选新一届董事长兼总裁。
资料显示,王静不仅是探路者的联合创始人,也是探路者品牌的具象代表和最佳代言人。
王静曾先后9次成功登顶7座8000米以上雪山,其中包括3次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2014年连续143天完成地球九极 7+2(指七大洲的最高峰+徒步南北两个极点)探险项目,也成为世界上完成此探险项目最快的人,并撰写《静静的山》 和《静静致极》两本书籍,及拍摄并担任《云端有路》的出品人,成为登山探险界的知名人士。
因此,与强炜重视的营销渠道不同,王静在战略部署上更注重产品本身与户外体验。
据悉,上任前一个多月,王静走访多家生产工厂,提出工厂加强控制成本能力,供应链要降到成本的1/3,更加注重产品研发、材料选择、消费者倾向等因素。
对此,王静表示,目前是探路者比较特殊的阶段,面对消费市场大环境的变化,探路者的战略就是推出更加时尚、并符合日常生活场景的产品,结合市场营销,以此把握住潮流趋势的变化。
同时,王静认为,我国户外消费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并存在庞大的户外消费群体。
“消费升级不代表就是要转型。当下有1000线下店探路者,09年就已经开始铺设线上版块,虽然并不具备很强的消费转化,但在细分的户外领域,能够做到第一。同时,户外用品的消费升级,不只是消费渠道的升级,更不是买流量,而是在场景下消费。比如户外玩家本身是自带流量的,线下有参与、有分享的户外体验就是最好的流量。”王静称。
并且,在王静眼中,探路者不仅是一家服装公司,由于户外自带炫酷、科技、体验标签,所以探路者正在花很大力度在户外生活方式上,推出的体验产品甚至包含南北极的穿越,同时把旅游囊括在产品系列中。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户外用品零售总额达到244.6亿元,增速为3.22%,出货总额137.9亿元,增速为2.61%,自2011年创下59.2%、50.9%的增速高峰后,连续6年下降,再次创下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
在2017年年报中,探路者提出2018年业绩目标,力争实现营收14.6亿元,净利润1亿元。而从目前探路者发布的2018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来看,预期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困难。
“户外用品行业增速仍在持续减缓,作为户外用品的传统品牌,探路者也逃不过市场的宏观作用,在继续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如何更新品牌系列样式来顺应潮流吸引更多年龄段的消费者,以及如何形成将户外用品与其他户外活动消费结合为一体化产业链,都是未来探路者面临的挑战”,相关业内人士表示。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