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6 10:26 | 来源:证券时报 | | [保险]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人身险负债和资产错配的确是很麻烦的事情。期限不匹配有利率风险,期限匹配有收益风险。”一家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人士面临的困境也是目前人身险监管和人身险经营管理者的普遍烦恼。
利率下行大背景下,人身险资产和负债错配问题成为行业热点话题。从行业角度来看,根据最近公开信息,人身险负债久期为12.44年,资产久期为5.77年,久期缺口达到6.67年。证券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人身险公司主要采取了适度降低产品保证利率、增配固收资产等方式着手改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
人身险
资产负债久期存缺口
“人身险负债和资产错配的确是很麻烦的事情。期限不匹配有利率风险,期限匹配有收益风险。”一家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人士面临的困境也是目前人身险监管和人身险经营管理者的普遍烦恼。
中国银保监会人身保险部副主任贾飙近日发表演讲时指出,从行业角度来看,人身险负债久期为12.44年,资产久期为5.77年,错配突出。他表示,由于利率长期走低,未来几年,利差损风险仍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
人身险行业之所以如此关心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与保险企业经营模式有关。保险企业经营由“负债”和“投资”两个轮子组成。负债端实现保费收入,投资端将保险资金投资出去以获取投资收益。保险资金投资原则是确保资产能够覆盖负债成本,保证负债端到期给付需求。如果负债期限短而资产期限长,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如果负债期限长而资产期限短会使再投资风险增加,一旦遭遇低利率环境易产生利差损风险。
我国人身险普遍存在负债期限长而资产期限短的问题。投资端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由于我国收益率较好的长期资产缺乏,如果强求负债和资产期限严格匹配,则收益难以实现匹配。例如,目前我国15年期国债收益率3.47%,而15年期保单成本一般超过4%,如果资金全部配置15年期国债,收益无法覆盖成本会导致亏损。
此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一个普遍做法是收益上实现负债和资产匹配,在期限上实行负债和资产的适度错配。目前中国寿险的投资收益尚能覆盖保单成本,即实现了收益匹配。今年上半年,保险资金累计实现投资收益4715亿元,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5.56%,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从历史情况来看,2004年到2018年,年均财务投资收益率达到5.33%,基本保持稳定的水平。
但随着利率下行,不少保险行业人士感受到保险再投资难度加大,如果不针对低利率预期未雨绸缪,期限不匹配将最终导致未来收益难以匹配。例如,有一家人身险公司的业务结构中90%是终身年金和终身寿险,平均期限为44年,而其投资端有20%的资产配置为信托,信托资产期限多为1-3年,导致错配问题很突出。
尽量降低错配缺口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保险公司主要从两方面着手改善资产负债错配问题,一方面积极增配固收资产,以降低期限匹配缺口;二是从产品端降低定价利率,从源头防范利率下行风险。
中国平安(行情84.67+0.71%,诊股)(港股02318)首席投资执行官陈德贤今年8月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安资产组合中超过7500亿资产配置了超15年期债券。通过这样的配置策略,平安的保险资产负债缺口大幅下降。几年前平安的保险资产负债缺口是8.6年,2018年末已经降为5.9年。
“现在的办法是一定程度上降低期限缺口,但没有办法做到严格匹配。”上述寿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告诉记者,实现资产负债匹配的最根本办法是股东以及公司管理层面真正关注到利率下行风险,从负债端就要做到良性竞争。否则负债、资产“两张皮”,资产端以考核收益率为主,负债端还是以考核保费收入为主,很难真正联动起来。
监管层面也已经采取措施,促使保险公司更加关注利差损风险和资产负债错配风险。今年8月底,银保监会发文将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上限由年复利4.02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调整为年复利3.5%和预定利率的小者;上个月及时叫停了责任准备金覆盖率低于120%的保险公司销售预定利率4.025%的终身年金产品。
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总精算师告诉记者,目前在产品策略上尽量采取平衡策略,不一味追高风险,同时尽量贴近当前客户需求,设计的保险产品保证利率不那么高,但力求提高非保证利率,满足客户的合理预期。
多位保险机构经营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产品设计上已经抛弃了以往收益率至上的思路,未来利率持续下行的话,负债端肯定需要把收益率往下调,但在充分市场竞争环境下,当前仍需在维持一定市场规模和防范未来风险之间寻找好的平衡点。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