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2 10:26 | 来源:网易科技 | | [产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提到阿拉善,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还是全球最大的越野盛会-阿拉善英雄会?
提到阿拉善,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支付宝的蚂蚁森林?还是全球最大的越野盛会-阿拉善英雄会?在海鹰航空公司某重点型号靶机外场试验队员的心中,阿拉善这片广袤的大地,给他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冻透棉袄的刺骨寒风,是睁不开眼的沙云涌动。然而就在这里,这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队伍,抑制不住心中的热火与科研的执着,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
急,特殊时期“换挡提速”保任务
“从竞标成功到第一架靶机产品交付,用了一年零九个月,而按客户要求完成1架次助推、7架次科研试飞和1架次验收试验,我们仅仅用了81天。如此高质高效,在公司靶机项目领域,是前所未有的。”技术负责人常浩说道。他所提到的这个型号,便是为客户研制的一款高性能靶机,该型号主要用于模拟飞行器在对抗条件下各种空中机动动作,为相关试验和训练提供逼真的靶标,其中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顶尖水平。
事实上,型号队伍在中标后一年的时间内,一直在开展总体优化、分系统设计和仿真试验,但受到年初疫情影响,上游配套厂家供应不上,加上总装人员有限,让原本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雪上加霜,给后续试验进度带来巨大的压力。也正因如此,今年海鹰航空公司的劳动竞赛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三季度,该型号紧盯目标,并行推进,直面困难,蓄力加持,加班加点抢进度,实行同专业轮岗制,连续几班倒,圆满完成了总装调试、地面大型试验和助推飞行试验,具备了进场条件,迅速扭转了前期的不利局面,队员们用实际行动保障了科研生产任务顺利进行。
难,打通任务“最后一公里”
该型号团队是公司项目制试点之一,研制计划、经费管理、绩效考核等全部由项目团队主导,随之而来的是没有可供参考的评价体系,是摸索中承载的对每一名项目组成员负责的责任与压力。同时,该型号任务也是靶机项目有史以来科研试飞阶段飞行验证科目最多、难度最大的。“指标多、要求高、飞行轨迹复杂,需要验证的数据达到了公司靶机历史之最。”这是常浩对该型号的总体评价。
“如果说最后一个架次飞行试验成功是大家的一颗‘定心丸’,那么,首飞的成功,绝对可以算是一剂‘强心针’。”项目经理田晓威激动地说。首飞前一天的合练上,一直表现稳定的航电系统突然报错,地面站联网异常、航迹显示有误差,这让田晓威的心一下提到了嗓子眼。在空域有限,时间紧张的情况下,错过首飞的窗口期,就意味着后面所有计划都要调整。
问题出现时已是傍晚六点,靶场方圆20公里内荒无人烟,试验队只能先回到住处。田晓威便带领四名设计人员坚守现场,全方位进行软件和系统联调排故。贺兰山边瀚海白,定远营畔风霜寒。贺兰山下风沙肆虐,寒风刺骨,而他们早已忽视了戈壁茫茫雪夜里自己冰冻的双脚和那早已麻木、红的发青的双手。
“珍珍,你检查方舱设备;张凡,随时观察控制系统数据变化;谢文球,你去方舱外顶上确认地面站状态和机上设备工作状态;我联系周维民在北京给咱们做‘后援’。”长夜中,阿拉善、北京两地,除了对讲机和手机中不时传出的交流,陪伴他们的只有呼啸的北风。
异地互联五人组按照进场前制定的应急预案,从分系统入手,逐项摸排运行参数,从前夜11点定位故障,到凌晨4点完成所有调试,最终成功在大部队到来前完成了故障处置,打通了首飞任务“最后一公里”。未及休息,排故小组又投入到首飞的技术准备中。
当无人机完成规定动作开伞落地后,现场的欢呼与掌声是对他们最高的肯定。
险,抉择时刻90后勇“当家”
试验队现有成员20余人,35岁以下青年比例高达85%。总体专业的张凡就是其中一位90后副主任设计师,在该型号已担任起试验现场指挥的重担。就在首飞任务当天,他凭借专业的技术判断和沉稳地处变能力,圆满完成了既定科目,打出一套完整“组合拳”,为突发情况按下了关键性的“回车键”。他说:“青年创新和敢想敢为是我们的特点,因为我们年轻,所以我们干得了,熬得住,无所畏惧。”
助推器的一声轰鸣,无人机被送入黎明前的夜空中。这是进场以来风险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需要完成从未飞过的机动动作。随着无人机接近预定开始的航路点,测控方舱里气氛愈发凝重起来。“开始了”,大屏上表示飞机姿态的蓝褐滚球剧烈翻滚了一下,然后停顿了下来,这是无人机进行机动时测控链路短暂断路的表现。短短的几秒钟却像几个钟头般漫长。
“不对!怎么回事”,实时航迹显示无人机几乎垂直预定航迹飞去。方舱中的空气顿时凝固,仿佛时间停止,全员都屏住了呼吸,听得见“扑通扑通”的心跳声。
“33号!准备实时引导飞机”,对讲机传来年轻的现场指挥口令声,这声音打破了舱中的寂静,反应迅速,却听不出一丝不安或紧张。
“33号明白”,年轻的测控操作手回答得同样沉稳。
“33号,飞机右滚30度”
“33号明白,指令已发送”
……
“33号,设定下一航路点”
“33号明白,航路点已发送”
终于,无人机按照航迹规划目标,回到了预定航路上……
面对突发情况,沉着地判断与冷静地指挥,源自于充分的技术分析预判,还有那数不清的应急预案演练。而谁又能想到,这些当机立断的“当家人”,都是不到30岁的90后。
重,贺兰山阙完成技术大考
验证飞行试验凌晨三点起床,这个时间仿佛变成大家的生物钟,为了提高效率,没有一名队员舍得用着宝贵的飞行准备时间休息,固定的出发时间为3:40,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前10分钟坐上大巴,整装待发。
空域对于试验队来说,也是十分吝啬的,第三架次、第四架次无人机要在三天时间内完成飞行试验,进行近10个科目的验证。“压力瞬间降临在专业组每名成员的肩上,第一天从发射到回收工作了20个小时,第二天的技术准备和合练持续了14个小时,第三天下午4点回来的时候,20多人的大巴上鸦雀无声。”田晓威说道,适逢飞行,队员们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已经成为了常态。
尽管戈壁狂风肆虐,第五架次还是如期定在6:10的窗口发射。拂晓之前,在零下20度的气温下,山中的水汽在冷空气的作用下瞬间结霜,寒风卷积着冰霜考验着方舱内的设备和每一名队员,棉靴和多层的厚袜子已不能阻挡严寒的侵袭,脚下的暖贴也在低温的考验下变得如铁片一样坚硬。“你怎么不带着点手套啊?”看着冻得发紫的双手我问到。“戴着厚重的手套,无法准确判断发动机启动接口的连接是否牢固,这项工作必须要徒手完成,双手冻僵对我来说早就习惯啦。”保障中心张威笑着说。“是啊,电气、测控设备的电缆插拔也必须徒手,不能马虎。”电气专业的谢晨附和道。无人机在空中的姿态控制、各项数据传输高度依赖综合航电和测发控,如有丝毫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小则中途退出任务,重则坠机。而谢晨、孙立志所在的技术组,每次试验前都要在方舱、发电机和靶机放线十余条,总长度100多米,在发动机启动之前,他们都会同保障中心的同事将所有线路徒手巡检一遍。
十平米的方舱,被队员们戏称为“冰窖”,野外条件简陋,为了保障控制和监测设备的正常工作,队员们放弃了一切可以取暖的大功率电器,12个人靠着体温才勉强将室温维持到了0度。女队员唯一能够享受到的“特殊待遇”,便是一个小功率吹风机。“除了给设备吹风预热之外,我从没见过这三位女将用它。”常浩说道。
刘贝的一句“习惯了”,轻描淡写,其实,吹风机中暖风带来的诱惑,已经远远超过了40公里外酒店的床榻。“在航天,女生都是女汉子,我们不需要搞特殊。”刚入职半年的李珍珍戏说道。
就在这样的重压和艰苦条件下,12月14日,伴随着最后一架次飞机圆满完成预定飞行科目,顺利回收,该型号靶机81天高质量完成了9架次飞行试验,并验证了全部指标,在国内无人机领域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也为公司在该系列靶机研制、生产、试验和培训等全寿命周期的任务拓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顶尖水平。相信,正因为拥有多个这样年轻、敢为的团队,公司无人机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之路必将走得更宽、更远。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