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2 15:10 | 来源:上海证券报 | | [产业]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从上海市区的延安路高架一路西行,至外青松公路附近往南驶入枫泾村路,不久可见路口矗着一座巨大的石砌牌门,上刻明旸法师所题的三个大字——“福寿园”。...
上海福寿园
上海福寿园
一头干练的短发下是一张白净的俏脸,鼻上架着副绛朱色的眼镜,说话时笑语盈盈,皓齿内鲜,将整个人衬托得更显知性。
被评为福寿园金牌客服、“首席员工”的程冬梅最近又到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尽管受疫情影响,清明扫墓现场没有人来人往,近两年兴起的“代客祭扫”新需求仍让她应接不暇。
程冬梅仍记得去年清明正日那天的工作:凌晨5点30分就到单位,6点开始和同事推着小推车找到一个个客户的先人墓前祭扫,简单的就献一束花、鞠个躬再擦碑,复杂一点的还要放置香烛乃至水果、糕点。那天,共有400多家客户从“云端”给他们派了任务,她一个人负责30家左右。此前数日,她已提前让客户在网上选择好祭品然后代为采购。祭扫时还有同事负责拍摄影像并传送给客户。
这就是一套“代客祭扫”的标准流程。
已在福寿园工作长达27年的她,也成了中国祭祀文化、祭扫理念变革的见证者。这27年中,她服务的企业从一家碑石林立的传统公墓蜕变成一座底蕴深厚的人文公园;她所在的行业也从过去只管火化埋葬的社会处理业,嬗变为担负人类精神传承、生命思考等使命的社会服务业。
但除了极少数头部企业,国内这个行业的大部分成员和上述使命仍相去甚远。在不少专家看来,这个年产值高达数千亿元的行业尚未真正转型。也因此,一场翻天覆地的行业变革眼下正暗流涌动,而作为中国知名生命服务品牌的福寿园恰是这场变革的引领者。
所谓“向死而生”,已是这个行业必须直面的宿命。
葬式变迁折射行业变革
从上海市区的延安路高架一路西行,至外青松公路附近往南驶入枫泾村路,不久可见路口矗着一座巨大的石砌牌门,上刻明旸法师所题的三个大字——“福寿园”。
穿过门楼,沿途只见一侧是石狮、石虎、石马、石象等一尊尊石像生组成的神道,令人视之肃然;另一侧则是大片碧湖,湖光潋滟,水色如黛。
过桥后来到园区入口,只见大门上有胡铁生所题“沪上新景观”“人生后花园”,左近还有一块钱绍武题的“人文纪念公园”石刻。不远处绿茵茵的草坪上,两台白色秋千随风微荡,三五小羊闲庭信步。进入园内,但见各色乔木绿盖叠翠,亭台楼阁布缀其间。水榭边是一座烟笼雾绕的假山,上有悬泉飞漱,下有天鹅悠游。唯有从层层绿植间隐隐绰绰的几排青石碑中,或可看出些许公墓的模样。
这便是程冬梅每天工作的地方。
27年前,当19岁的她以青浦本地人的身份刚入行时,此地和其他公墓一样也只是一片“墓碑森林”。就连父母都觉得“一个小姑娘整天在墓地里窜来窜去不好”,希望她在人多点的地方上班。于是程冬梅先去了附近饭店打杂,直到七八年后才进园当了客服。从最初和陌生人一讲话就会脸红,到如今一年接待200多家客户,程冬梅完成了自身的蜕变。
“现在我看到客户就愿意去沟通,毕竟园区变得这么漂亮,我也想把这边最好的东西给到他们。”说这话时,她一脸真诚。
入行近30年,程冬梅觉得人们有些习俗是永远不变的,例如在清明和冬至两大节气安葬的传统。还有些观念习俗则日异月殊,例如过去常有人带锡箔到园里烧化,如今则普遍以献花代替。
但观念的改变却非易事,首先就是人们对墓园存在天然恐惧。程冬梅透露,曾有位来给父亲购买墓地的女士把车停得很远,到了门口也是纠结不安、小心张望,迟迟不敢进园。她发现后耐心劝解,前后一共接待了9次,终于让这位女士祛除心病。
更多人则抱有根深蒂固的“落地为安”观念。程冬梅说,很多客户对墓的要求就是传统型的高大墓碑,但这与国家提出的节地生态葬理念背道而驰。
所谓节地生态葬就是把骨灰埋在树下、草坪里、花坛旁、甚至房间内,以节约空间和土地。虽然这更符合当下的环保理念,但刚推出时,市场接受度几乎为零。
“对这些问题肯定不能一次解决。我们会带客户在园内边走边看,耐心告诉他国家要提倡环保、节约,还要考虑下一代,用理念打动他们。”程冬梅表示,随着园区环境越来越好,加上人们观念的改变,这两年选择节地葬的比例越来越高,这类产品已能为大部分人所接受。
在她看来,这正符合国家提倡的“厚养薄葬”,也折射出行业的变革进步。
“我国殡葬改革的总调子已定,就是公益为主体,市场为补充,节地生态为导向。”中国殡葬协会顾问兼殡仪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殡葬工作专家王宏阶告诉记者,未来将从几个方面推动节地生态:一是转变观念,大墓、豪华墓乱占地的状况肯定要变;二是政策法制推动,如规定墓要小型化,双穴面积不能超过0.8平方米,墓碑高度不能超过0.8米;三是加强社会示范引导。
数据显示,福寿园节地葬推出第一年,占比仅为5%;如今每年节地葬式约1500座,占比达60%。
殡葬的深刻内涵是人文
除了优美的环境,福寿园还有其他传统公墓所不具备的宝藏——人文资源。
在园里行走,随处可见各界名人的雕塑:从陈独秀、瞿秋白、李立三、秦邦宪、张闻天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到陈毅、叶挺、粟裕等新四军将领;从丰子恺、吴昌硕、沈柔坚等书画大师到胡适、曹聚仁、施蛰存、唐振常等文史大儒;从顾维钧、汪道涵、乔冠华等外交巨擘到蔡元培、谢希德、吴孟超等教卫泰斗;从陈歌辛、贺绿汀、邓丽君、周小燕等声乐名宿到阮玲玉、上官云珠、谢晋等影视大咖……
这些名人的入驻,常伴随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如著名导演谢晋的三绝碑和碑文就分别出自生前好友韩美林和余秋雨之手。据说有一次,这三人边喝老酒边纵论天下,谢晋开玩笑说,“如果下次我先走,你们两人一个要给我做雕塑,一人要给我写碑文。如果你们谁先走,我也给你们拍电影。”虽是玩笑话,两位好友在谢晋走后果真践诺:一做雕塑,一写碑文。而两位大家一出手也的确不凡:韩美林所做的谢晋像极具冲击力,余秋雨写的碑文更是字字珠玑,就此留下一段佳话。
此外,不少雕像都在细节处凸显名人身前的职业特点或经历事迹。“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铜像前摆放着一尊拿着手术钳正在手术的手模雕塑,细看可发现右手食指、无名指关节异于常人——正是吴老经年累月做手术留下的痕迹;郑苹如的雕塑基座是一座倾斜的十字架结构,背景模拟了当年在西比利亚皮货店刺杀汉奸丁默邨的情景;乔冠华的雕塑是乔老坐在藤椅上仰天爽朗大笑的场景,记录的正是他参加26届联大时被记者抓拍的那张著名的“乔的笑”;叶永烈的雕像前有个可转动的大魔方,每一面都印着他的作品,呈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魔方世界。
“过去殡葬停留在处理阶段,把逝者火化就算结束了。但我们把‘殡葬’这两个字看明白了。殡葬的内涵是什么?是人文。殡葬就是为人而设的,没有人就没有殡葬活动。”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福寿园国际集团总裁王计生如是讲述他对殡葬的理解。
在他看来,墓地是个载体。“我们荟萃了很多人文资源,再过若干年,这里就是上海这座城市的人文宝贝。”
随着越来越多的名人入驻,福寿园专门建了座人文纪念馆,用于讲述名人故事、放置名人物品。
已在此工作三年的讲解员童倩倩对这里的每件展品如数家珍:汪道涵使用过的办公桌和文房四宝;贺绿汀的第一架钢琴;吴昌硕用来洗毛笔的陶缶;谢晋在外导演时常坐的折叠椅,旁边还有他给小儿子阿四买的小鸡闹钟。至于镇馆之宝则是东京审判时中国法学代表向哲浚使用过的美国雷明顿牌打字机。
“当初我提出建这座馆,董事会是反对的,因为花费巨大。但我坚持要建,要做就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把文化、人文注入进去。这是无形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王计生道出这座纪念馆的由来。
据说很多名人家属一开始有抵触,后来却主动捐物,主要就考虑物品放家里可能散失,而这里有专人保管,加上和先人放在一起还能传承精神、弘扬文化,无疑更有价值。
“这一行怀念三种人:先烈、先贤、先人,所以提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王计生认为,祖先好的精神可以教育后代,人的精神就在传承中一代代延续。整个社会发展是人的精神的演变,殡葬很大一部分是做这个。
从物理到精神——探索行业改革方向
在王计生眼中,人有两重性:物理性和精神性。殡葬本质上就要把这两样解决好,研究殡葬也就是研究如何把人的物理和精神以更好的形态留存世间——这是殡葬最重要的意义。
“过去做殡葬停留在物理行为比较多,精神比较少,要留下精神主要通过把事迹刻在墓碑上。现代人空间、时间都不够,火化成为趋势,就要研究骨灰和精神如何留存。”王计生说,“今后可能墓碑都没有了,改为在墓园的某个地方存放先人的生命晶石。”
所谓生命晶石就是用1700度的高温把骨灰变得晶体化,不仅占地更少,还可做成项链、戒指等首饰,便于携带和保存。
福寿园有个保存生命晶石的藏晶苑,42平方米的地下室内葬可安放8400位逝者的生命晶石,平均占地仅0.005平方米,是国内乃至全世界最节地的葬式之一。
“数字化时代,晶石背后还可埋入芯片,将人的声光电都留存在内。联网后只要点一点,先人的信息都有了。”王计生认为,数字革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不仅可大跨度地改变很多事,还可把人的思想、形象等通过数字化留存在载体中,100年后也能看到。
而晶石只是形态的一种。当加温到3000度并加压,晶石还可变成钻石。“科学技术提供了很多想象空间,未来是否还有更好的形态留存世间?我们殡葬在研究这一问题。”王计生说。
“总归要找到一种骨灰终极处理的方式。”王宏阶透露,今后对较早采用深埋、海葬等终极处理方式的要鼓励,对墓地则可能采取租赁方式,设置期限。
在他看来,未来要更强化精神层面的纪念,弱化物质形态,引导百姓采用更节俭、个性、突出精神层面和生态环保的祭祀、安葬方式。
“人只要想明白‘每个人都会变成晶石’,很多困惑就会迎刃而解。”王计生说,“当人变成一个晶石留存在宇宙空间,事实上这个人也就永远在里面,只是物理变小了,变得更美观。”
据他称,福寿园现已做成50%物理和50%精神的分布。未来,物理会进一步变小,精神则会变大,最终要做到80%精神和20%物理的分布。当精神层面延伸变大后,范围将很广,甚至涵盖元宇宙,“其实元宇宙离我们这个行业很近,代表虚拟和现实的结合。”
就在两周前,福寿园正式启动“数智陵园·慧心谷”项目,呈现了一个虚拟和现实完美融合的数智化人文公园。在真实的生命公园中,有四季交替的光影流转、缤纷繁盛的植被分布、高低错落的山水造景、独具匠心的纪念雕刻、静谧肃穆的纪念场馆。在虚拟的记忆存储中,有触手可及的相思寄托、历历可见的先人故事、精心留存的影像瞬间、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这成为福寿园打造未来殡葬形态的又一次尝试。
“很多人都想不到墓地还能这样做,因为过去总觉得殡葬是负能量的东西。当福寿园把一个好的殡葬形式展现出来后,人的传统观念也发生改变:原来这里面也可以有很多正能量。”王计生说。
某种意义上,未来的殡葬甚至可充当连接人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接口。而到了这一步,或许死亡不再令人恐惧,人类也将真正“向死而生”,在精神上到达“不生不灭”的彼岸。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