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息100%兑付”、“安全高收益成就互联网理财第一首选品牌”、“银行承兑本息保障”……看到这些网贷平台的广告,很多投资者会产生在此投资会非常安全的错觉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承诺兑付、宣传银行承兑等行为涉嫌虚假宣传。来自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的检测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技术平台新发现的涉嫌虚假宣传、诱导性宣传的违规平台数有53家。
广告“话术”花样百出
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招商等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者服务广告,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作出保证性承诺。同时,资管新规也明确强调打破刚性兑付。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本息100%兑付”成为部分理财平台的手机客户端的常见“话术”,“银行承兑”也被部分理财平台标示在下载页面。
记者尝试以“银行”为关键词在APP Store检索并发现,这个关键词已经被多家理财平台占用。《证券日报》记者搜索出来的排名前50位的APP中,仅包含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平安口袋银行、农行掌上银行、建设银行5个手机银行APP,其余45个APP均为各类理财平台。同时,部分平台的评价数量有数万次甚至数十万次,并且均为五星好评。
《证券日报》记者查阅上述理财平台手机客户端的页面发现,这些平台的描述大同小异:一是打着“银行”的旗号为自己增信,例如:平台同某某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平台同某某银行签订了资金存管协议;平台计提的风险准备金账户开设在某某银行。二是直接在平台名称后面标注“银行承兑本息保障”。三是是利用“国资背景”获取客户信任,例如在APP首页上写着国资背景、国资入股等。四是打着大数据风控等噱头强调合规,例如:创新数据风投,安全理财收益翻倍,本息100%兑付,全行业合规领先等。
事实上,近两年,监管部门加大了对金融投资领域虚假违法广告的整治力度。2018年2月份,原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将金融投资类的违法广告作为监管重点。随着监管不断升级,不少理财平台的虚假宣传行为加速暴露。
存管银行不提供信用背书
银行存管已被认定为网贷平台合规的必备条件,近年来,网贷平台也确实都积极对接银行存管。特别是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实行自身资金与出借人和借款人资金的隔离管理,并选择符合条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出借人与借款人的资金存管机构”后,为了能顺利通过备案,网贷平台对接银行存管的热情更加高涨。
所谓“网贷机构资金银行存管”,是指按照监管要求,网贷机构需对客户资金、网贷机构的自身资金分账管理,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客户资金实行第三方存管,防止网贷机构随意挪用客户资金。
2017年2月份发布的《关于印发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的通知》,对存管银行的免责条款进行了明确。具体来看:第一,存管银行不对网络借贷交易行为提供保证或担保,不承担借贷违约责任;第二,存管银行不承担借款项目及借贷交易信息真实性的审核责任,不对网络借贷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第三,存管银行不对网络借贷资金本金及收益予以保证或承诺,不承担资金运用风险;第四,除必要的披露及监管要求外,网贷机构不得用存管银行做营销宣传。
对于两者之间的法律责任关系,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法律顾问卜祥瑞也曾解释称,存管银行与网贷机构之间为委托代理关系,即存管银行接受网贷机构的委托,授权保管和划转客户资金;网贷业务当事人(出借人、借款人等)与网贷机构之间也构成委托代理关系,但不直接与存管银行构成委托代理关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相关规定未要求存管银行承担“共同受托”责任。他同时强调,存管银行存管行为并非对网贷交易行为提供银行信用背书。
《电鳗快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