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27 11:32 | 来源:未知 | | [基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北上资金25日出现净流出之后,26日再度恢复净流入状态。最新数据显示,26日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北上资金的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785亿元、1208亿元。
从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在A股此轮上涨过程中,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仓位虽有所提升,但幅度并不明显,这意味着基金仍有较为充足的“弹药”储备。此外,外资、险资、养老金等也是增量资金来源。资金入场速度加快
2月26日,两市成交额达10977亿元,连续两日破万亿元大关,资金入场速度加快。
“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目前散户入场节奏快于机构。”一位券商人士表示,连续两日成交突破万亿元背后,散户可能冲得更猛。
“市场上涨速度较快,我们试图搞清楚背后的机制。”一家私募基金宏观研究总监称,不排除是散户大量入场所致。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证券市场上周新增投资者数量为31.61万,相比此前一周的20.66万增幅明显。值得注意的是,相比2015年牛市高点附近每周接近甚至超过百万的新增投资者数量,当前水平依然较低。
此外,北上资金25日出现净流出之后,26日再度恢复净流入状态。最新数据显示,26日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北上资金的成交净买入额分别为7.85亿元、12.08亿元。
“A股本轮上涨虽已积累一定量级的新增资金,但距离大规模增量资金流入仍旧尚早。”相聚资本总经理梁辉分析,近期两融余额有所回升,但其回升速度远慢于指数涨幅。且融资买入额回升速度快于融资余额,说明超短线交易性杠杆资金增加,但中长期杠杆资金很少。
截至25日,两融余额为7840.62亿元,较11日的7159.85亿元出现一定回升。
基金尚未大规模加仓
机构动向如何?作为A股市场上操作较为灵活的机构,私募增减仓具有一定参考性。中国证券报记者调研发现,部分私募在A股大幅上涨的过程中果断加仓,赚得盆满钵满,但多数私募尚处于积极防御状态,以中性仓位面对行情波动。
“我们的策略是积极防御。”上海一家中型私募合伙人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谓积极防御,一方面是面对A股牛市行情时,不能消极应对,否则只得吞下踏空苦果;另一方面,当前涨幅居前的股票虽然估值较低,但是ROE并不高,上涨的持续性存疑。在此情况下,他们选择将仓位控制在五成左右。未来会择机加仓,倾向于防御性品种,例如白酒、医药等板块。
另一家管理规模超过百亿元的私募合伙人告诉记者,目前仓位接近五成,属于“被动加仓”。“想到了逻辑和脉络,但没想到节奏这么猛。”该私募合伙人认为,如果实体经济能跟上行情的涨幅,近期调整之后还有上车机会。
其实,完全踏空这波行情的私募并非少数。北京一家早早空仓的私募基金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们仅在行情起步阶段“喝了点汤”。根据以往经验,牛市起步阶段涨势一般不会如此迅猛,因此判断仍有回调的可能性。“但是看着其他私募净值蹿升,压力非常大。”他说。
相比于私募,公募基金由于每日公布净值,其仓位测算数据具备一定参考性。近期公募有所加仓,但幅度不大,不是此轮行情中主要的增量资金。据测算,截至25日,开放式基金的股票投资比例为52.03%,较2019年年初的49.79%有小幅增加。一位基金研究人士分析,此前不少混合型基金的债券仓位较重,没能及时转向以赶上这波急速上涨的行情。
新增资金值得期待
展望未来,机构人士认为,中长期资金值得期待。
一是海外资金持续流入。弘毅远方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杜彬表示,28日MSCI将公布其关于提高A股纳入因子的咨询结果,如果顺利扩容将继续带来海外被动投资资金的流入。长线的、机构化的资金入市有望成为市场基石。新时代研究所投顾总监刘光桓称,今年监管部门增加了QFII投资额度,总额度已达3000亿美元,按照目前汇率测算,增量资金有望达万亿元。从QFII持仓量来看,未来还有较大空间。另有机构预测,2019年外资流入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至8000亿元。
其次,险资有望加大对A股投资比例。今年监管部门出台鼓励险资加大权益投资的政策。作为A股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险资入市意愿更加强烈。
再次,公私募基金手持“弹药”伺机加仓。结合调研和统计数据,目前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持仓水平并不算高,特别是多数私募基金仓位仍在五成附近或以下,未来仓位有望进一步提升。
最后,养老金入市资金空间较大。有基金人士预计,今年企业年金的新增规模可能在千亿元级别,同时近期各地职业年金“选秀”工作加速推进,据估算职业年金存量规模约7000亿元,增量规模可能每年在1500亿元左右,其中部分资金有望进入A股市场。
展望后市,梁辉表示,2019年以来市场快速反弹,未来市场将进入个股分化阶段,投资重点是选择行业空间大、与经济周期相关性较低、公司核心竞争力强、业绩增速稳定,同时估值较低的优质公司,获取超越市场的阿尔法收益。
星石投资首席执行官杨玲认为,未来四条配置主线值得关注:一是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先进制造业,二是受益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智能制造,三是兼具消费和科技属性的行业,四是其他弱周期成长股。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