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20 08:17 | 来源:未知 | | [基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5月上旬,沪深股市连续下挫,沪指从3000点位置回落至2800点附近,两市成交寡淡,资金观望情绪浓厚,市场氛围以防御为主。
5月上旬,沪深股市连续下挫,沪指从3000点位置回落至2800点附近,两市成交寡淡,资金观望情绪浓厚,市场氛围以防御为主。
对此,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博时精选混合基金经理李权胜在5月16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下称“21世纪”)采访时表示,“以价值投资为核心思路的‘硬资产’投资行情才刚刚拉开序幕,随着银行、保险公司、QFII及养老金等更多机构资金未来逐步进入A股市场,‘硬资产’相关标的将有更好的表现。”
在人员流失加速的公募界,李权胜称得上是位基金老将。2003年李权胜从卖方研究员转战基金研究员,2006年起,先后担任过博时基金研究部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特定资产投资经理、特定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等职务,现任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管理博时精选混合基金,同时还担任社保组合投资经理及QFII组合投资经理,管理资产规模超过200亿。
二、三季度市场继续震荡寻底
《21世纪》:你如何看待二季度末以及今年下半年的A股投资机会?
李权胜:经过5月上旬连续下挫之后,市场目前的分歧反而已经不大了,我们总体认为,二季末市场呈现偏弱势的震荡筑底可能性较大。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层面的考虑:从全球宏观大环境来说,市场普遍认为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代表,其股市已是阶段性高点,回撤的可能性比较大;从宏观因素来看,6月份的美元议息会议对国内来说仍然充满较大的不确定性,即使不一定加息,但中短期仍有一定负面影响。从国内宏观等情况而言,最近对市场影响比较大的是权威人士的文章,这篇文章我们的解读是,其强调的重点在于“正视现实”,无论是对未来宏观经济的增速还是对资本市场的市场表现及市场定位,我们都应该要有一个相对合理的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上周市场表现得比较突出的特点是,资金相对一致基本都在追逐低估值、确定性比较高的东西,而我们认为这仅仅是一个序幕,后面将有更多的行情机会。因为目前市场大的逻辑建立在经济偏弱的基础上,偏悲观一点的说法就是市场呈现类似慢熊的震荡行情阶段,大家对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都降下来了,实际投资中转而追求更确定性的机会。
总体来讲,我们认为二季末甚至三季度市场继续震荡筑底的可能性比较大,四季度则可能迎来不错的机会。
《21世纪》:对于市场高度关注的货币政策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李权胜:市场上很多声音认为由于之前放水太多,现在要开始收紧,我们的观点与此不太一致。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并非收紧,仍然属于稳健的范畴。市场所谓收紧的预期主要是受到一季度个别月份信贷总额巨大的影响,所以给大家预期是货币方面会继续大幅宽松。我们认为这只是在阶段性过度放水后往稳健政策方面的一定回归,而不是转向要采取收紧的货币政策。此外,如果未来真的货币政策有收紧,我们认为那时财政政策那边也会有所发力来进行平衡,所以其实我们对货币环境没有过于担忧。
《21世纪》:你对目前股票市场的资金面怎么看?你预计后市增量资金情况怎样?
李权胜:目前股票市场总体还是一个存量博弈的局面;一方面,跟去年相比,来自散户的资金增量非常有限;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很厉害,导致存量不停失血。但是,从中长期来看,在目前时点,我们认为在股票、债券、房产等大类资产里面,股票反而是性价比最高的,未来机构资金将在合适时间存在更多进入股市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认为,首先前期债券的调整使得大家认识到了债券方面的风险,而房产方面目前市场对中长期预期的分歧也相对不大;大家的分歧无非在于对泡沫中短期的态度,有的人说已经是泡沫了我要撤了,有的人说我要好好享受泡沫,现在可能要享受泡沫的比例相对更高,其实更实际来看,大部分人是很难享受到资产泡沫的,中长期来看泡沫的破灭是必然的,过于一致的预期会加速泡沫的破灭。
我们并非完全看空房价,而是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中国居民的房产配置占比还是太高了,在国外居民资产六七成以上比重是金融资产,而中国是倒过来,好多人房产占比超过七成,一旦房价下跌幅度较大则有一部分就会成为负资产。
中长期来看,现在是做权益很好的时期,因为中国居民金融的配置比例远远不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许不需要太久的时间,我们或许就会看到机构的钱慢慢进入权益市场,包括社保、保险、地方养老金、银行委外资金甚至国际上的QFII资金等。特别是如果二季度市场真的出现大幅度的下跌,那机构的资金大概率是会加大对权益资产的配置的。
熊市中要寻找“确定性”投资机会
《21世纪》:基于市场风格的转向,今年你的投资策略是否进行了调整?
李权胜:去年大家都在追高弹性的股票,但今年年初熔断以后,大家越来越发现追求确定性是第一重要的东西。无论是价值股还是成长股,其盈利增长一定相对确定,相比其成长性,其估值水平也处于相对合理状态。这代表了市场整体风险偏好处于下降的过程,因此今年跟去年相比,结构上风格的转换更为重要。
我们判断机构在今年的投资策略上会逐步形成相对一致预期,有点类似抱团取暖的模式,所以我们今年在讲求结构的基础上,努力筛选确定性的行业和股票,并且把这些有相对确定性机会的行业和股票的集中度提上去。整体而言,价值投资策略方向的持仓占比较重,可能十只股票里面价值投资的占了七八只,成长股有一二只。事实上我本人主要属于价值投资型的,所以我们认为目前这种市场环境更符合我们的投资风格,实际投资中也更得心应手。
《21世纪》:投资方向上,你怎么去选择?
李权胜:从行业上,大消费(包括食品饮料等)、农业是我重点布局方向,在争取弹性方面,我会等有些成长性较确定的成长股跌下来后再考虑逐步投资,其中软件和环保方向的股票是不错的方向。另外基建PPP也是我们认为确定性比较高的偏周期的板块。
主题投资方面,我相对看好国企改革。最新包括收紧壳资源和跨界并购的消息,强调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大方向是“由虚转实”,监管方面也对一些消息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我们认为“就实”的大方向是相对确定的。
我们认为国企改革投资的大逻辑在于,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下降,那么必须有一个对冲经济下行或者低迷的对策,我们认为国企改革就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市场认为央企等大型国企不太容易做,但是从地方国企改革来说,广州、上海等地的国企改革进展都相对较快。
《21世纪》:你前面提到的硬资产,具体应该如何挑选?
李权胜:所谓硬资产标的,不一定全是价值股,也包括一些估值不高但整体增长较高的成长股。
具体从财务指标来看,要满足三个要求:第一,良好的盈利能力及较高的派息率;第二,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我们认为在宏观经济低迷情况下,低杠杆的企业相对比较可靠;第三,我们对经营性现金流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个体现公司真正的盈利质量。
除了这些主要财务指标的考虑外,我们对标的上市公司所处的行业及公司经营还有其他要求,比如所处的行业尽可能是非周期性行业,最好是本身还有一定稳定成长空间的行业,比如大消费行业,也包括旅游、文化传媒等部分新兴消费行业;公司所处的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处于相对良性状态,优势公司的盈利能获得比收入更高的增长;同时在个股层面,公司历史的业绩及未来增长预期相对确定,不一定需要每年30%以上的高增长,但年均有15%-20%的增长就挺好的。
在满足上述条件后,我们还需要考虑目前的估值。考虑到A股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去苛求15倍甚至10倍PE以下的过低绝对估值,我们希望至少是20倍上下的PE水平,当然有低到15倍左右PE水平的更佳。我们其实是以PEG做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如果该估值指标比较合理,那么是值得我们投资的,如果成长性可持续则值得我们长期持有。
我们认为,随着银行委外、保险、QFII及养老金等更多机构资金进入A股市场,上述的“硬资产”标的将会是这类资金重要的配置对象,所以我们认为硬资产行情才刚刚开启。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