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4 08:20 | 来源:未知 | | [上市公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每年春节临近,各家银行都人满为患,有取钱的、也有存钱的,还有一些人明明奔着存钱去的,却买了保险,一下子“存单变保单”了!尤其在农村,这种情况特别多。近日,有媒体
每年春节临近,各家银行都人满为患,有取钱的、也有存钱的,还有一些人明明奔着存钱去的,却买了保险,一下子“存单变保单”了!尤其在农村,这种情况特别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一位农民2010年在当地一家银行存入25万元,今年他爱人患病急需用钱,却发现存款在6年前就被自动划为分红型保险,账户里只剩1元。
其实,类似这样的事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什么叫“银行存款变保险”?顾名思义,就是你的钱没存进银行,“存”到保险公司去了。
例如:你坐在那里正等着存钱呢,一位穿着银行工作服的人员向你走来,热情洋溢的跟你宣传各种买保险的好处,“高收益”、“高分红”“比银行存款更划算”“还附带保险功能”等是他们的惯用词汇。
基于对银行的信任,你心动了!本想去银行办存款,最后却“蒙查查”地买了一份保险回来。然而,某一天你醒悟过来后,跑去银行取钱,这时候银行柜台人员会告诉你:“你买的是保险,与我们无关,请找保险公司去....”
懵了!晕了!傻眼了!“我的钱呢?”“银行怎么不管了?”金投网小编表示,这就是传说中的“银行存款变保险”。
一般来说,此类驻扎在银行的保险推销人员常用伎俩有:
【指鹿为马】推销人员往往会寻找前来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或咨询理财产品的客户,以“高收益理财产品”为名兜售保险,极力向客户推销其理财属性,最后再含含糊糊地称“买理财还会赠送一份高保额覆盖广的保险”。
【画饼充饥】推销人员在向客户推荐保险时,往往会以“高收益”作为卖点,许以7%、8%甚至更高的收益率,吸引客户办理。
【瞒天过海】保险产品一般都有比较长的锁定期,客户只有在期满之后才能拿回本金和约定收益。推销人员在推销产品时,往往只会含糊地告诉客户,产品需要拿满几年才能获得高收益,而如果提前支取的话就拿不到那么高收益了。
【隐瞒犹豫期】有些客户在推销人员的百般攻势下,往往稀里糊涂签了几个名就算是“被保险”了。回家和家里人一说才发现,好像又上当了。现在退保是不是来不及了?其实,是有“后悔药”的,因为保险业规定:在银行买保险15天内可“悔约”!只是被推销人员刻意隐瞒了。
总的来说,“银行存款变保险”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一些银行故意趁着信息不对称、监管有盲区等因素,玩弄“障眼法”和“腾挪法”,对存款人利诱忽悠,将金融风险转嫁到“上帝”身上;
又比如,一些存款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风险的防范辨别意识差、警惕性不足,对银行过于信任;
还有一些金融机构出于天生的逐利本性,不顾服务成色和企业形象,屡屡突破职业规范底线,将存款和保险“捆绑销售”,并且未对存款人履行相应的告知和提醒义务;
金投网小编表示,针对这种乱象,监管机构下发了不少文件。2014年4月1日,保监会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被业内称为史上最严的“银保新规”。
扣费24小时内短信提醒、犹豫期延长至15天、填写保单不再“可代填”....这些都是银保新规的亮点。
另外,多地商业银行还开展了“双录”试点。所谓“双录”,即对高风险理财产品、其他代销产品销售过程进行录音录像同步监控。问一句:您买理财时“双录”了吗?
可是,不能指望出了事,银行和保险公司会发善心,要防止自己掉到坑里,只能自己多加提防,下面金投网小编教大家几招。
首先从工作人员进行介绍时所使用的一些“特别”词汇上去判断。当有工作人员介绍说“高于银行同期利息”时,一定要问清楚是储蓄还是保险。
此外,若听到如“健康保障”、“零存整取”、“定投功能”之类的词汇时,更要提高警惕。
其次,认真阅读合同,看清楚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
另外,辨别销售人员资质。主动询问保险销售者是否是银行人员,是否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警惕其他非银行工作人员的误导宣传。
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记住自己来银行是干嘛的就行了,在心中默念三遍——存钱!存钱!存钱!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