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去杆杠成为市场运行主逻辑也有一段时间了,相关监管部门似乎对二季度以来一系列去杠杆举措的效果感到满意。央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表示,金融去杠杆已有初步结果。
而5月份中债登和央行公布的相关债市数据,似乎为上述表态做了印证——银行委外的主要承接方——基金类投资者在5月净减持了3261亿债券,减持幅度创历史新高。分析人士称,主要原因或许与银行委外不输血有关,即在6月末的监管大考前提前赎回且到期不续。
按照中债登官网信息,基金类投资者含证券基金、基金公司、社保基金、保险产品、信托计划、基金特定组合、券商资管计划等。
基金大幅减持债券
中债登与上清所日前公布了5月份债券托管情况。证券时报记者将两者的托管数据汇总后发现,基金类投资者5月份共减持3000多亿债券,为历年来减持幅度最大的一次。
就具体的主要减持债券种类看,基金类投资者分别减持了同业存单2353亿、超短融955.21亿、企业债203亿、中票419亿。此外,基金类投资者5月小幅增持了利率债,分别增持国债211亿、农发债250亿、国开债217亿。减的多增的少,基金类投资者在5月共计减持债券3261.06亿。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将这个减持幅度量化为 “缩表幅度2.4%”,并总结如下原因:6月中下旬是原定监管自查报告提交期限,部分银行为了应对监管检查,或在5月份增加委外赎回;此外,6月底同时迎来新一轮MPA(宏观审慎评估体系)考核,为满足MPA广义信贷增速、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一些银行可能未雨绸缪,提前赎回部分委外资金。
一个不能忽略的现象是:一方面基金类投资者在大幅减持债券,一方面却又通过银行间质押回购大举融入资金。中债登的数据显示,5月份基金类投资者通过质押回购一共融入了5.6万亿的资金,融出的资金量是3.3万亿。业内人士表示,以往基金类投资者通常会用银行间质押回购的方式加杠杆买债,但5月的情况与以往相悖——净融入2.3万亿,但债券的持仓量却大幅减少,这或许跟基金类投资者流动性相关。
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向记者表示,“基金类投资者质押回购不一定是去加杠杆买债,也有可能是加杠杆续命,就是借钱去还钱,这说明可能有部分资金赎回或者到期不续。”
“部分基金可能出现了流动性问题,加杠杆去还钱,应该存在赎回的情况。”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前副总经理石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谁在抽血?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基金类投资者遇到资金赎回或到期不续的情况,这就引出一个问题——谁在抽血?这从日前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或许能找到一些线索。
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对其他金融机构债权”科目环比减少了4190.55亿,为2016年以来最大单月降幅。
社科院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和一位大型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对非银债权主要包括贷款(即拆借)、委外、通道等。
业内人士分析,央行公布的5月金融数据显示,对非银的贷款环比减少626亿元。也就是说,下降的4000多亿对非银债权里有626亿可以确认性质,是对非银机构的贷款。除此以外下降的3564.55亿,无法找到准确口径计算委外的比例,但一个站得住脚的逻辑是——至少说明银行正在收回自己的流动性。而仔细分析央行公布的5月信贷收支表数据,能进一步了解银行中哪个金主“抽血”幅度最大。
五大国有银行、邮储银行和国开行的信贷收支表显示,这几家大行5月份向其他银行拆借或存放的资金为-1095.42亿,这表明大行5月份向其他银行回笼了千亿的资金。而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几家大行还从央行获得了较低成本资金达789亿。而在中小行的信贷收支表上,通过拆借或存放收集到的大行等资金出借方的净额是-3185.61亿。也就是说,中小行上月向债主们归还了3000多亿的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银行赎回委外有迹可循:中小行信贷收支表中的“股权及其他投资”科目显示,5月份该科目余额下降了5096.6亿——即中小银行回笼了5096.6亿资金。
“从目前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银行间去杠杆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这种状况能否持续还有待以后观察。”中银国际首席宏观分析师朱启兵表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