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7 08:49 | 来源:未知 | | [券商]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上涨的A股行情,已经引燃了私募基金的做多热情。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私募基金在整体高仓位运行!
私募的仓位到底有多高?
10月16日,国内最大的证券信托发行机构之一华润信托,在其最新一期的《投研参考》中表示:
9月末,其全体投顾的平均股票仓位为82.4%,前6个月累计收益排名前25%的投顾,平均股票仓位为92.7%。
另据私募排排网发布的10月份《融智•中国对冲基金经理A股信心指数月度报告》表示:
最新仓位调查显示,当前私募机构的平均仓位水平在七成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半仓以上(仓位在50%以上)私募机构在所有接受调查的私募中的占比接近90%,达到了今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换言之,在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内,私募的整体仓位仍在继续增加。具体来看,仓位在八成以上的私募机构甚至已经高达55.96%,而其中满仓的私募机构占据了这一数据的近一半;仓位在五成到八成的私募机构占比32.11%;而仓位在五成以下的私募机构占比总和不足12%,并且没有私募机构空仓。
上面两家机构的统计显示,高仓位已然成为私募机构的主流。这也难怪,有私募基金负责人坦言:“除了预留一点必要的现金,其余的都已经买进去了,我们几近满仓”。
对此,某百亿级私募大佬表示,纵观全年行情,上半年大盘、消费涨了,后期中证500、中小创也都涨了,大都实现了正收益,因此信心不断增强。在赚钱效应影响下,中长期看多,仓位自然会加上去。同时预计未来回调幅度不会非常大,总体处于窄幅震荡,所以有好股票就拿一拿。一位以逆向投资著称的私募基金经理则表示:“当私募普遍高仓位的时候,就该谨慎了。”
私募在大力布局成长股?
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做多热情持续,近期私募机构的调研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下图为格上理财统计的《2016年以来私募机构调研上市公司家数及调研次数》,便可说明。
在这其中,私募机构对中小板的关注度最高,对主板的关注度有所回升,而对创业板的关注度略有下降。从行业看,电子行业成为私募机构的关注热点,关注度达13.92%,其次是化工和医药生物,机械设备、计算机、电气设备紧随其后。
进入10月份,投资机构延续了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关注热度。据东方财富(13.550, -0.48,-3.42%)Choice数据,十月以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共进行了98次调研,涉及19家公司。从调研数据看,对主板公司的调研为18次,占比18.36%,对中小板公司的调研次数最多,达到了80次,占比81.63%,而对创业板公司的调研仅有1次。
与之相对应的是,近期成长股走出一波较好的行情。例如,国庆节后的第一个交易周,成长股引领市场的态势十分明显。较9月29日的收盘价,创业板指上涨3.16%,中小板指上涨2.94%,深证成指上涨2.81%,而上证综指涨幅却只有1.24%。
对此,前述百亿级私募大佬认为,上半年成长股不涨反跌,从风险收益比的角度看,一些优质成长股迎来合适的配置机会,特别是低估值、高增速的股票产生了更大吸引力。从更长期的角度看,偏成长风格的股票更能带来超额收益,如果想进行长期布局,现在可以关注成长股。
四季度私募大佬关注啥?
但这并非意味着成长股将迎来系统性机会。事实上,前述百亿级私募大佬就坦言:“四季度,位置合适的成长股有机会,但也是局部性机会。”多位绩优私募基金经理进一步表示,下半年以来,私募机构加大对成长股的调研,一方面是看好成长股长期的投资机会,毕竟成长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另一方面,银行、保险、券商、周期、大消费等股票相对比较同质化,研究花费的精力不太多。真正需要调研的还是成长股票,必须深入公司调研了解。
中国证券报(公众号:xhszzb)记者了解到,相比追求成长股长期的逻辑性,一些私募基金目前颇为看好消费股短期内的确定性机会。
例如,某绩优私募基金经理表示,考虑10月之后各种节日相继来临,消费将进入旺季,而且部分高端白酒的提价预期已经临近,已经加大了消费升级相关股票的配置,并继续看好。
星石投资表示,短期内看好四季度消费旺季行情,而中长期来看消费板块也有基本面支撑。消费板块的投资逻辑主要是消费升级以及市场出清带来的龙头企业盈利提升。
市场出清是指通过价格机制实现供求均衡的过程。消费行业多为民营企业,对于价格机制敏感,出清较为彻底。在此过程中,部分效率较高的行业龙头崛起,抢占落后企业的市场份额,行业集中度得到提升,导致龙头企业成长性、盈利能力等各项指标均大幅超越同行业其它公司,这种行业集中度的提升正发生在消费领域的各个行业当中。
除此之外,关注2018-2019年企业的盈利增长也是一些私募基金四季度的投资主线。例如仁桥资产就认为,未来注重更确定性的盈利增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的投资机会。
一方面,寻找具有盈利拐点的公司,多数属于周期型成长股,体现的是研究的前瞻性;
另一方面,稳定增长类行业里面有些质地优良的公司今年落伍了,市场关注度明显不够,相对估值处在历史较低的水平,但来年基本面仍能延续增长,或者持续改善,这类公司在年末估值切换过程中机会明显。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