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报告认为,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经济新常态发展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降成本等多种因素合力作用下,养老保险基金会出现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部分地区基金面临耗尽风险等问题。
报告预测,2018年全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每5个人就有1个人不缴费,而到2022年则几乎变成每4个人就有1个人不缴费;2018年全国超过2个缴费者来赡养1个退休者,到2022年则不到2个缴费者需要赡养1个退休者。基本养老保险如果按照“小口径”(不包括财政补助)测算,全国当期结余将出现严重的“收不抵支”,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缺口”呈现不断扩大之势。
“我们国家过去10年基本养老保险增速是10%以上,未来5年会是5%以下的增速。”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说,究其原因,正规部门基本实现了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但随着灵活就业等新形态的产生,参保速度有所放低。
精算报告预测的另一个指标是可支付月数。报告认为2018年全国基金的可支付月数为15.9,到2020年则下降为14.7,而2022年进一步降低至13.3,下降趋势和幅度都非常明显。
“养老金的增长速度,也会从之前10%到20%区间,未来5年下降到10%以下。”房连泉解读报告时表示,这其中有扩面速度下降的原因,也有未来工资增长率下降的原因。
报告还显示出一个特点,2018年~2022年各省制度运行情况差异较大,且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其中一些省的养老金平衡状况趋于恶化,财务平衡已经严重破坏。“基金累计结余在各省之间的差距更为显著,结构性矛盾愈加突出,广东、北京等高积累省市基金规模继续升高,东北、西北部分省份结余耗尽风险加大。”房连泉说。
报告针对预测出的风险,建议规范提前退休现象,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财务可持续性。从一定比例起步,建立中央调剂基金,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适度调剂,并适时向全国统筹转变。将参保者的缴费水平、缴费年限以及整个职业生涯期间的工资收入等因素更多地联系在一起,建立并明确退休后养老金待遇的指数化调整机制。另外养老金改革的进程,应根据人口、经济社会和基金收支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收支两端的调整,进行一揽子的系统设计,控制制度的平稳运转。
此外,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局副局长汤晓莉在精算报告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收支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平衡,确保制度可持续发展,方法无外乎是开源、节流。
汤晓莉表示,在开源方面的重要举措就是把已经归集的养老保险基金进行投资运营。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实现市场化、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和方向。2016年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开始投资运营,到目前为止,已有9个省跟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了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投资的金额4300亿元。因为是委托投资的第一年,社保基金理事会采取了审慎的投资原则,并没有大量投资股票市场,这种情况之下,从目前的财务报告来看,今年能达到5%的收益率。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实现财务平衡,还要在基金的安全跟高投资回报之间权衡。目前除了9个省签订合同以外,西藏、甘肃、浙江、江苏也打算委托投资运营,可以增加投资金额大概1500亿元。但这个数额跟4万亿的养老保险基金总余额相比还是较少,而国家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要达到万亿级也还有一定差距。这需要借助行政手段来推动各个省进行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也需要借助精算手段助力于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