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 08:27 |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 | [科创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9月,聚和股份的原股东颜海涌将所持100.00万股股份(对应持股比例为1.29%)以2544.3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石磊,本次股权转让交易的定价为25.44元/股。...
前不久聚和股份发布招股书,拟登陆科创板。从其披露的股权变动信息来看,该公司近年来股权结构变动比较频繁,报告期内(2018年至2020年),其共经历了八次股权转让以及六次增资,《红周刊》记者发现,在其股权交易价格在短期内变动很大,其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
短期内股权交易价格大幅变动
公司估值合理性值得商榷
据招股书显示,2020 年 9 月,聚和股份的原股东颜海涌将所持100.00万股股份(对应持股比例为 1.29%)以 2544.30 万元的价格转让给石磊,本次股权转让交易的定价为 25.44 元/股。
时隔不久,在2020 年12月,聚和股份实施了新一轮增资,新增股份 654.11万股由上海联新等18 名投资者以3.80亿元认购,新增股份价格为58.16元/股。令人惊讶的是,本次增资与上次股权转让仅隔了3个月时间,但交易价格却翻倍增长,较前次股权转让价格增长了 128.62%。
每股价格增长,意味着公司整体估值亦有所增长,据2020年12月每股增资价格计算,彼时其整体估值为48.80亿元,而9月份其股权转让时,公司整体估值为19.69亿元,这表示在短短3个月内,聚和股份估值暴增了29.12亿元。如此快速增长的估值,交易背后的合理性值得商榷,而18 名投资者以远高于此前交易的价格增资,就难免令人怀疑,交易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其他抽屉协议?
有意思的是,就在聚和股份估值迅速拉升后,此前受让股份的股东又开始出售其手中的股权,2021 年 4 月 19 日,石磊与冯文军签订《股份转让协议》,将其所持公司 100.00 万股股份以 5234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冯文军。此次出让的股份正是上文提到的石磊于2020年9月从颜海涌手中受让的股份,按照当时接手时的价格计算,此次股权倒卖后,其在半年时间内获利翻倍。
值得玩味的是,虽然本次股份出让石磊获利不少,但是其此次出售股权的价格为 52.34 元/股,相较于2020 年12月58.16元/股的增资价格,仍然是有所降低的,降幅为10.01%,照此计算,聚和股份的整体估值也较前次增资时打了九折。
令人不解的是,聚合股份即将IPO,其一旦成功上市,按照目前A股普遍状况,其估值很有可能会大幅暴增,而其股东此时打折出售股权,着实蹊跷,到底其对于该公司此次IPO并不看好,还是说其中另有其他隐情呢?
原材料采购数据勾稽异常
《红周刊》记者核算聚和股份采购数据的勾稽情况,发现存在数千万元的差异,其采购数据或存在虚增的可能。
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聚和股份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的金额为23.85亿元,其中主要为采购原材料银粉、玻璃氧化物、有机原料等,占采购总额的比重为99.45%,可推算出其采购总额为23.98亿元,再考虑到当年其适用13%的增值税税率,可估算出其含税采购总额约为27.10亿元。
通常来讲,含税采购总额应以现金流支出以及经营性债务的方式体现。
具体来看,2020年,聚和股份“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金额为25.96亿元,当期预付账款变动额较小,无需考虑,相较之下,现金支出金额比含税采购金额少了1.13亿元,体现为经营性债务的增加。
2020年,聚和股份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金额为8458.20万元,较上期末的5049.96万元,增加了3408.24万元,但这却较理论应增加额少了7912.14万元。
上述情况意味着,聚和股份存在采购金额虚增,或者现金流支出、债务金额存在虚减的可能性。
附表: 与采购相关的数据(单位:万元)
为了进一步印证财务数据的真实性,我们再来看看聚和股份不含税采购总额与营业成本及存货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情况如何?
据招股书显示,其营业成本中原材料金额为21.50亿元,较不含税采购金额23.98亿元,少了2.48亿元。差额部分未实现对外销售,应体现在存货项目中。
进一步来看,2020年,聚和股份存货项目中原材料金额为2.09亿元,较上期末的4362.27万元,增加了1.66亿元,但与理论应增加额2.48亿元仍有差距。
还需要考虑的是,存货中还包含在途物资、委托加工物资,当期二者合计较上期减少了1306.83万元。此外,库存商品、在产品、发出商品中包含部分领用的原材料,前述项目合计金额较上期增加了4790.52万元,若按照当期原材料占营业成本的比重99.61%估算,其中包含的原材料金额约4771.84万元。考虑该部分后,存货中原材料金额较上期增加额约2亿元,这仍较理论应增加额少了0.48亿元。
该差异难道是采购总额中包含大量能源采购金额所致?但据招股书显示,聚和股份主要能源为电力,报告期内,采购金额各期均不足百万元,因此,能源采购似乎也难以解释上述数千万元的差异。
综上所述,聚和股份采购金额不论是与现金流支出、经营性债务,还是与营业成本、存货,两方面勾稽情况均出现数千万元的勾稽差异,故不免令人怀疑其采购数据存在虚增的可能。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