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视频”流行,背后有条灰色产业链

2021-09-29 10:44 | 来源:新华日报 | 作者:陈澄 吴琼 | [文娱]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过某地一个村里大妈们靠自媒体月入过万的报道,而在短视频时代,这些‘做号’的人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还是那个‘套路’。...

        家住南京的65岁吴阿姨最近有些苦恼地抱怨:“为什么我的手机上全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自从去年在儿子帮助下在手机里安装并注册了多个视频APP,吴阿姨每天大部分时间里都在玩手机,广场舞视频是她“点赞”最多的类型。近几个月,她频繁刷到一些内容低俗的视频。

        自媒体人刘京则在微信群里感叹:“做‘土味视频’真能赚钱,关键是摸清套路。”他告诉记者,目前各大短视频APP上有很多内容被年轻人嫌弃,却是在老年人群体中“收割”流量的利器,养活了一大批“做号”的人,做得早的一个月能轻松赚十万元,就是不知道这波“红利”能吃多久。老年人如何一步步陷入“做号”者布好的局?该为老年人提供怎样的上网环境?近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做号”月赚数万

        老年人爱看的视频 是门“好生意”

        据吴阿姨回忆,第一次接触到“土味视频”大概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大家都在用微信拜年,其中有些短视频,自己也就顺手转发了。所谓“土味视频”,是流行于互联网的一种调侃,泛指那些画风浮夸、内容庸俗的视频,搭配制作粗糙的特效,有的表达祝福,有的号称具备“发财”“辟邪”等属性,年轻人觉得“土”,但比较符合一些老年人的审美。

        “当时我转发的视频,就是祝福大家健康平安的。之后一直有新的视频出来,我就点开、转发,觉得挺有意思的。”吴阿姨养成这个“习惯”时,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上套”了。

        “最开始都是这样引流的。”刘京制作视频“主攻”方向虽然不是祝福类的,但他认为自己的视频对某些老年人更具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有点知识储备、热衷政治军事话题的中老年男性。记者点击他发来的几个链接,内容标题显示为“前苏联秘史”“最新内幕公开”等,点击量相当可观。

        那么,这些“土味视频”是如何赚钱的呢?互联网独立分析师李辉告诉记者,广告自然是第一笔收入,这也是视频制作者热衷于成为“标题党”的原因。一旦打造出“爆款”,基于各大视频APP成熟的分成模式,制作者就可以通过”流量主分成“拿到广告费。

        记者查看一款主流APP的官方数据,发现在该平台上,一个广告每进行1000次展示,就能获得7元左右的现金收益。根据刘京发给记者的视频点击量,大致计算发现一条能获得上百元收益,而他每天可以制作10条以上此类视频,每月所获广告收益则可达数万元。

        “其实早在2018年,就有过某地一个村里大妈们靠自媒体月入过万的报道,而在短视频时代,这些‘做号’的人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还是那个‘套路’。”在李辉看来,这个“套路”之所以依然如此好用,互联网巨头们热衷的算法“帮了大忙”。老年人相对更易陷入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他们越爱点击哪种类型的视频,各大平台就会借助算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而很多老年人缺乏互联网领域的信息判断能力,最终导致这一群体中流量被“收割”。

        一步一个“套路”

        “私域流量”将老年人引向何方

        “我们制作视频有时是有些‘标题党’,但是内容本身还是有‘干货’的,小编得天天阅读各类历史书籍。”在刘京看来,自己虽然也时常玩点“噱头”,但制作的视频还算是丰富了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有些视频制作者则完全把老年人当做“韭菜”。

        这些人看中的不仅是广告费,还将老年人视作“猎物”,准备进一步“开发”。“将老年人引流至线下、‘养熟’了再下手,是常用的招数。”南京90后马杰是一位设计师,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熟悉互联网各种“套路”,但他没想到自己已经退休的父亲竟也成为被“套路”对象。

        据马杰介绍,自己的父亲喜欢各类养生知识,几乎天天看这类视频。他本以为老人就是看看而已,没想到老人悄悄加入了一个养生微信群,并在里面买了几千元的保健品。一看到产品就明白父亲被骗的马杰,忍不住对父亲的经历进行了“复盘”:

        今年4月,马杰的父亲开始在某平台点击养生视频,这些视频往往以医生的口吻告诉观众应该如何养生,具体至“哪两种菜搭着吃更有效果”;5月,他开始成为几个号的粉丝,经常点赞、转发其发布的内容;7月,他加入微信群“学习”养生知识,里面有个自称“刘医生”的人为大家进行“科普”,并积极回答大家的提问;8月,“刘医生”的助理“小王”和马杰的父亲私聊,表示“刘医生”愿意抽空了解他的身体状况,在询问“是否失眠”“是否经常心悸”等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后,建议其购买售价1999元的“排毒胶囊”以防止癌变……

        “你看,一套一套的,他们还挺有耐心。”马杰告诉记者,自己也在反思,是不是平时和父亲沟通得不够多,让骗子找到了可乘之机,“其实他们搞的‘私域流量’这一出,是各行各业利用自媒体的常用手法。我父亲年纪大了,并不了解这种商业行为,还以为自己得到了‘特殊照顾’。”

        “私域流量”只是“引流”套路之一,记者了解到,一些视频还会故意诱导老年人前往第三方平台。他们利用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不熟悉,将链接跳转至付费小说网站等平台,再通过花里胡哨的页面设计,让老年人还没来得及辨识就完成了下载或付费,从而被“二次收割”。

        “简直防不胜防,很多老年人根本没法招架。”李辉告诉记者,现在互联网开始流行“二级电商”概念,它们和传统电商巨头不一样,就是靠这些新兴的流量端进行获客,然后在自己平台包装出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比如有宣称‘祖孙三代都是打锅的’,说他们用古法打造出一口铁锅,然后配上视频和文字。这类内容极易让老年人产生共鸣,进而引导他们完成购买,但实际上对这种产品的质量还要打个问号。”

        期待推出“长辈模式”

        适老化改造还需更深入

        腾讯此前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有16.9%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传销,16.4%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理财欺诈或非法集资。另外,还有30.4%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保健品诈骗,25.1%遭遇过红包诈骗,24.2%遭遇过中奖诈骗。

        欺诈行为高频发生,背景是老年人带来的流量已经相当庞大。有机构预测,到2021年底,国内中老年人总体市场规模将达5.7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当前互联网行业中老年人经济仍是一片“蓝海”。而《中老年互联网生活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目前,90%以上的老年人会微信聊天,超过八成会在微信发表情或图片、朋友圈点赞、接收或发红包,近七成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

        伴随着互联网进入视频时代,大量视频软件兴起,也拉近了更多老年人与互联网的距离——相比文字阅读,观看短视频更方便,也更易让老年人着迷。这也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收割”老年人流量提供了绝佳场景。

        另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目前,把老年人视作“韭菜”的行为频频发生,那些针对老年人喜好开发相关产品的“正规军”,却面临“变现”方面难题。主攻广场舞的糖豆APP可能是许多老年人最爱的手机应用之一,其官方数据显示,各大平台总下载量已超2亿次。然而,糖豆的赚钱之路无比艰难,受困于太低的转化率,其于2017年推出的“糖豆商城”也不得不下架。

        “老年人流量变现,可以说是业内难题。”李辉表示,目前市场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老人一旦发觉自己被骗,以后面对正规产品时也大概率不愿再相信,而且还会劝阻身边的人。”糖豆创始人张远对此也表示无奈:“我们有耐心尝试、努力推出一个个产品,但前提还是要建立用户信任。”

        而要让老年人相信互联网的“善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不是糖豆一家企业能够完成的。要获取老年人信任,还需多方共同努力,其本源在于提供更友好、更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这一过程中,可能要动不少互联网厂商的‘蛋糕’。以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中明确提出的‘严禁出现广告弹窗’为例,又有多少APP能做到呢?”李辉表示。今年4月,工信部发文规定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化APP中严禁出现广告弹窗,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但记者日前下载多个主流APP后发现,适老版界面上诱导性的广告依然无处不在,有一款APP更出现了红包浮标,吸引老年人点击后“最高日赚199元”。

        “对标已经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我期待推出‘长辈模式’,防止老年人被骗。此外我妈现在太沉迷手机了,前几天眼睛不舒服去医院,被医生说了几句才稍微收敛一点。”吴阿姨的儿子说。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1 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