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3 13:42 | 来源:证券日报网 | | [上市公司]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被监管机构连续点名的起因源于2021年12月17日特锐德披露的《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公告显示,因对多个经营事项的会计处理存在差错,特锐德分别对2016年度、2017...
顶着“创业板第一股”的光环,特锐德自上市以来便备受市场关注。然而,特锐德2021年底发布的一份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公告,让上市公司及公司高管近期接连收到多份监管函,亦因此陷入舆论漩涡。
除了会计出现差错外,特锐德近年来业绩持续呈现出增收难增利的状况,尤其被寄予厚望的子公司特来电连年大额亏损也成为上市公司业绩迟迟难以改善的重要原因,其分拆上市能否化解资金矛盾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连续六年会计处理差错
特锐德接连被“点名”
5月10日,深交所发布的《关于对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时任总裁屈东明的监管函》显示,屈东明作为特锐德时任总裁未能恪尽职守、履行诚信勤勉义务,对特锐德多个经营事项的会计处理存在差错的违规行为负有重要责任。此外,特锐德年审机构山东和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两名签字会计师也因此被下发监管函。
此前的5月5日,深交所已向特锐德(公司)以及董事长于德翔,时任总经理宋国峰、屈东明,总经理周君,财务负责人杜波给予通报批评处分。而之前青岛证监局也已对上述公司和个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被监管机构连续点名的起因源于2021年12月17日特锐德披露的《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公告显示,因对多个经营事项的会计处理存在差错,特锐德分别对2016年度、2017年度、2018年度、2019年度、2020年度、2021年第一季度、2021年半年度、2021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
上述期间的调整事项对当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影响金额分别为-2644.53万元、-8675.65万元、-2781.63万元、-2971.01万元、3129.8万元、584.72万元、1002.28万元、1262.17万元,调整金额占调整前净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0.51%、31.17%、15.54%、11%、18.09%、38.02%、46.58%、17.15%。
特锐德表示,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原因系公司对部分新能源汽车长期租赁收入调整、BOT、PPP项目补助金额重分类调整、部分充电场站租赁业务模式调整、公司EPC、PC类型项目调整、公司充电设备及相关材料销售调整等。
透镜公司创始人况玉清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对收入的确认是审计工作的核心,我不认为这是无心之失,此次特锐德会计处理差错涉及的金额也很大,建议监管机构立案调查,为受其不实财务数据误导而受损的投资者索赔创造条件。”
除了在财务数据方面频频出错,特锐德的投资者关系工作也出现疏漏。5月6日,特锐德在深交所互动易平台对投资者就广汽埃安的超级快充是否是和公司合作生产相关提问进行了回复。公司回复称“广汽埃安的超级快充是完全由特来电研发生产,配套给广汽埃安超级快充电池提供服务的”。然而,仅一天之后公司便发布澄清公告称,特锐德为广汽埃安提供部分自动充电、随车配桩业务,但广汽埃安车型的超级快充非合作生产。
无论是会计处理差错还是对外信息披露,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必须要做到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特锐德上市已近13年,出现这样的差错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不得而知。不仅如此,作为“创业板第一股”,公司近年来也面临着业绩压力迟迟难以缓解的问题。
增收难增利
“创业板第一股”光环渐暗淡
特锐德成立于2004年,并于2009年实现A股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从具体业务来看,公司业务主要分为智能制造和充电网两大板块,分别属于输配电设备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业绩报告显示,特锐德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94.41亿元,同比增长26.4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亿元,同比减少8.4%。而2022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为18.51亿元,同比增长32.8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707.61万元,同比减少19.56%,净利润下滑更为明显。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2017年至2021年的5年时间里,特锐德营业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而公司归母净利润却始终在1.5亿至2.4亿元之间徘徊,且5年间仅有2019年净利润增幅为正。当然,这与公司毛利率迟迟难以改善关系很大,对比2012至2021年的10年数据,刚刚过去的2021年毛利率已跌至21.49%,仅高于2016年的20.86%,远低于2012年的33.74%。
另外,伴随着公司主业净利润的持续不振,政府补助等在内的非经常性损益便自2018年至今成为特锐德净利润的重要来源,2018年至2021年,公司的非经常性损益分别为1.04亿元、1.19亿元、1.14亿元、0.83亿元,分别占公司当期归母净利润均超过四成,而作为非经常损益主要组成的政府补助数额一旦下降,也直接影响特锐德的盈利水平,这显然亦与公司年度近百亿的营收水平极不相称。
与国电南瑞、正泰电气、东方电缆等行业龙头上市公司对比,特锐德市场表现也难有值得称道之处,在行业上市公司中已渐趋失去头部优势。另外,从总市值表现来看,仅今年以来,特锐德市值已蒸发超百亿元,目前公司总市值仅为140亿元左右,创出近年来新低。
特来电难扭亏
“押宝”分拆上市
近年来,特锐德一直把充电网业务板块作为公司业绩改善和转型的关键,并决定倾力“押宝”充电桩运营平台——特来电。截至2021年,特来电累计投入运营充电桩25.23万台,累计投入资金超过60亿元,目前约占据国内充电桩市场40%左右的份额,可谓已成长为国内头部充电桩运营商。
但较为尴尬的是,虽然特锐德新能源汽车充电业务已占据公司总营收的三成左右,但至今仍未摆脱行业普遍性的亏损问题,尤其靠电力系统业务贴补长大的特来电仅2016年至今累计亏损已超过5亿元,已然成为特锐德的业绩“包袱”,然而特来电何时扭亏仍未可知。
确实,充电桩领域目前仍处于市场探索期,未来市场前景大有可图,很多公司希望抢占市场先机,即便亏损仍积极性很高,特来电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对此,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充电桩业务无法实现盈亏平衡,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由于其价格体系不合理。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的收费远高于消费者在家中充电。这也导致消费者使用公共充电桩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充电桩分布不均。公共充电桩主要集中于北上广深等一线二线城市,中西部地区布局较少,充电体验欠佳。三是充电桩利用率偏低。由于充电桩标准尚未统一,接口无法兼容,实际上很多充电桩目前属于废弃状态,此外,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容量越来越高,续航里程也在延长,这就导致汽车对于充电桩的利用率在降低。
在特来电短期内未实现扭亏为盈的情况下,特锐德在通过引进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普洛斯、国家电投等战略投资者入股特来电,为后者增资输血的同时,又于2022年3月宣布拟分拆特来电在科创板上市。
对此,特锐德称,通过本次分拆,特锐德将进一步实现业务聚焦,专注于智能制造业务板块的发展,将特来电打造成为公司下属独立的以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为核心的上市平台,通过科创板融资增强资金实力,加大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及相关核心技术的进一步投入,实现新能源汽车充电网业务的做大做强,增强其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而若特来电能够成功上市科创板,无疑有望解决特锐德及特来电的融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升公司整体盈利水平。况玉清表示,“充电桩是新基建业务,增长快、投资大、回报期长,资本优势有助于快速扩张抢占地盘。”
毫无疑问,在上市公司自身难以为特来电持续“输血”的背景下,特锐德谋求特来电分拆上市,无疑是可选之举,但公司及核心高管因所谓的“会计差错”频遭监管,显然会为特来电未来上市平添更多变数。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