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16:08 | 来源:中国经济网 | | [IPO]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度,绿联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
桌上随处可见的数据线、鼠标、充电器等电子周边产品,能否撑起一家上市公司?如今,销售这些电子周边产品的绿联科技正式递交了招股书,拟在创业板挂牌上市。
出售廉价的非原厂充电器、数据线,究竟能赚多少钱?这些产品的成本有多高?是否有核心技术?随着绿联招股书披露,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浮出水面。
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度,绿联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
然而,从生产端来看,这家公司多数产品并非自主生产,而是依赖于采购外协成品,生产能力受到供应商制约;从销售端来看,绿联约八成收入来自于线上电商平台,支付的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甚至高于净利润。
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均难以独立的情况下,绿联2021年仍取得了37%的毛利率。这主要依赖于海外销售的高毛利。
其中,2019年来自境外的毛利率甚至一度高达67%,美国是其主要海外市场。这是绿联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主要优势。
然而,新冠疫情爆发后,全球物流效率下降,导致运力紧张和运价上涨。
此外,在售价难以提升的情况下,绿联的芯片等原材料采购单价大幅上涨、线上平台相关费用与日俱增。这都是摆在绿联眼前的不利因素。
困难之下,绿联科技IPO能否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割外国韭菜:境外毛利率曾达67%,高于国内一倍
招股书显示,绿联的产品分为传输类、音视频类、充电类、移动周边类和存储类五大系列。传输类包括网络数据线、鼠标、读卡器等,去年销售收入12.35亿元,占比35.93%,是规模最大的产品类别。
此外,音视频类包括音频线、HDMI连接线,去年销售收入8.37亿元,占比25.38%。充电类包括充电器、充电线、移动电源等,去年收入7.88亿元,占比22.91%。
除上述产品外,绿联的产品还有手机支架、手机壳、钢化膜、移动硬盘盒等,营收占比均低于10%。
生产诸如数据线、手机壳这些产品,利润水平究竟如何?
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度,绿联科技的营收分别为20.45亿元、27.38亿元和34.46亿元,据此计算,年均复合增速29.8%。
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绿联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49.74%、38.1%和 37.21%。其中,传输类产品毛利率38.54%。
在绿联天猫旗舰店,一条普通的type-c数据线售价为8.9元。这意味着,该数据线的平均成本或仅为5.4元。
相较之下,可比公司安克创新、公牛集团、海能实业主营业务毛利率平均值为32.71%。绿联之所以毛利率较高,得益于其较高的海外收入。
2021年,绿联境内毛利率为31.4%,境外毛利率达44.01%。而2019年境外毛利率甚至高达67.74%。
招股书显示,绿联科技虽然销售的订单数量多,但每笔订单的单价较低。
其中去年绿联在天猫平台销售的订单数为1347万个,销售额5.5亿元。据此计算,平均每笔订单的单价仅40.83元。99.76%的订单金额在500元以内。
为平台打工:平台服务、推广费三年支出10.81亿,超三年净利润之和
销售此类低价产品,绿联依靠什么实现了34亿元营收?答案是大额线上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的助力。
招股书显示,2019至2021年,绿联的销售费用分别为6.12亿元、4.52亿元、5.83亿元,超七成为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三年合计销售开支16.47亿元。
据招股书,2019至2021年,绿联三年累计净利润8.38亿元。据此计算,过去三年绿联科技的销售费用约为净利润的两倍。
销售渠道方面,绿联科技的主要营收基本都来源于电商销售。过去三年,绿联科技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实现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82.41%、82.35%和 78.14%。
其中,境外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3.49%、47.38%和 46.09%,美国市场为重要的境外收入市场之一。
其中2021年度,绿联科技在亚马逊平台的销售额为11.49亿元,占比33.41%。在京东的销售额为6.92亿元,占比20.11%;在天猫的销售额为5.5亿,占比16.01%。
在电商平台销售商品,需要支付一定的平台服务费,包括销售佣金、服务费、仓储费用等。从过去三年的数据来看,平台服务费分别为1.28亿元、1.91亿元和2.24亿元,占线上B2C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85%、10.12%和11.01%。
在绿联科技2021年的销售费用中,平台服务费达2.34亿元,占比40.09%;推广费2.08亿元,占比35.64%。这两项占比合计75.73%。相较之下,销售人员的薪酬占比仅18%。
过去三年,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开支呈大幅增长趋势。2019年上述两项开支分别为1.28亿元和1.42亿元,占比合计仅44.13%。通过计算可知,三年来,绿联在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上的支出增幅达63.7%。
据计算,过去三年,绿联科技平台服务费和推广费累计支出10.81亿元,超过过去三年8.38亿元的净利润。
“若线上电商平台收取的平台服务费等费用标准发生大幅上涨,将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绿联在招股书中表示。
此外,绿联科技的物流成本也在大幅攀升。
据招股书介绍,绿联的物流成本主要包括运输费、快递费及运费险。其中运输费主要为“头程”运费,即产品运输到京东仓、菜鸟仓、亚马逊海外仓等的相关物流费用。
而快递费及运费险,主要为国内直邮费用、国际直邮及海外仓到用户端的物流费用,即“尾程”运费。
2019至2021年,绿联物流成本分别为3.07亿元、3.95亿元和4.37亿元,其中2021年仅物流一项成本,就占到全年营收的12.68%。
在核心竞争力不足的情况下,市场供给、需求、物流等任何一端的风吹草动,都会对绿联科技带来风险。
大量积压的存货,也是绿联科技的一大风险。
根据招股书数据,2019至2021年,绿联科技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06亿元、5.43亿元、7.26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过半。
大幅增长的存货,也使得绿联科技存货跌价损失逐年增长。2021年度,绿联科技存货跌价损失3227.24万元,同比增长195%。
靠供应商支撑:超七成产品非自主生产
在网上销售平台搜索相关产品便可发现,绿联的产品存在大量替代性产品。
不过,绿联在招股书中表示:“通过自主研发的创新方式,在科技消费电子领域的工业设计、硬件设计、软件研发、工艺制造等方面掌握多项核心技术。”
在招股书中,绿联列举了17项核心技术。
其中,一项标明为“自主研发”的“数据线一体成型技术”,称该技术可很好的解决数据线脱壳、变形等质量问题。
研发费用方面,绿联科技2019年至2021年研发投入分别为6488.53万元、9512.7万元和1.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3.17%、3.47%和4.54%。
绿联科技在招股书中还列举了同行安克创新、公牛集团、海能实业的研发费用率,2021年度均值为5.06%。由此可见,绿联的研发费用率低于主要同行的平均水平。
然而,即便是这些技术含量并不高的产品,绝大多数也并非绿联自己生产。根据招股书,绿联产品生产以外协生产为主,自主生产为辅。
具体来看,2021年度,绿联采购外协成品13.97亿元,占比72.99%;采购原材料4.6亿元,占比24.06%。
根据招股书数据,过去三年,绿联科技主营业务的毛利率持续下滑,分别为49.74%、38.1%和37.21%。而2021年,绿联净利润仅3.05亿元,扣非净利润2.76亿元,同比下降了3.83%。
对于下滑原因,绿联科技表示,受到上游采购成本的影响,其采购的芯片、线材以及代工厂成品的价格都普遍上涨。
2021年,绿联科技的外协成品和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出现了15%以上的价格上涨,个别项目的成本涨幅超过了50%。但是在下游市场,绿联产品销售价格的涨幅平均值仅为2.19%。
在成品采购方面,2021年,传输类成品、音视频类成品和充电类成品采购单价涨幅分别达到7.32%、15.77%和21.09%。
而原材料采购方面,芯片单价同比增长18.29%,公头单价增长56%,线材单价同比增长58.25%。
过去三年,绿联科技向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比重分别为46.47%、39.6%和35.55%。其中,对第一大客户湘凡科技的采购占比分别为23.56%、19.08%和13.93%。
过于依赖供应商生产的模式或将是绿联未来发展的掣肘。
绿联科技在招股书中尽管表达出了提高自主生产能力的愿望,但其亦表示:“公司当前自主研发、设计和销售的产品的产量、质量以及生产周期等一定程度上仍受限于供应商的生产能力、产品工艺、制造成本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
“若供应商出现停工,或与本公司合作发生摩擦导致双方合作关系提前终止,则可能对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绿联科技在招股书中称。
凭家族裙带管理:两位创始人上市前累计套现5.9亿
绿联科技成立于2012年。创始之初,为国外客户做代工生产数据线成为绿联科技主要的利润来源。
不过一年之后,绿联放弃了代工业务,开始面向消费者,转向天猫商城等线上渠道。2014年,绿联通过亚马逊加入了出海阵列。
绿联科技两位创始人分别是张清森和陈俊灵。张清森为第一大股东,陈俊灵为第二大股东。
张清森是一名80后,出生于1983年。200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曾担任深圳市得星科技有限公司的外贸业务员。
绿联科技另外一位联合创始人陈俊灵也是80后,出生于1984年,其为绿联科技副董事长。
值得注意的是,绿联科技堪称一家家族企业,其多位管理人员与创始人均存在亲属关系。
其中,高级售服主管张碧娟为张清森的妹妹,仓储经理李庆珍为张碧娟的配偶,外贸运营主管曾秋洋为绿联监事雷淑斌的配偶。这些人员负责了绿联的供应链、售后及海外业务几大板块。
递表前夕,绿联科技两度引入外部资本,其中高瓴资本连投两轮,共出手5.5亿元。
2021年4月29日,高瓴创投入股绿联科技。创始人张清森、联合创始人陈俊灵将原有的3.%股份、1.85%股份分别作价2亿元、1亿元转让给高瓴资本,这之后,绿联科技估值达到54亿元。
不过,这3亿元属于两位创始人私人套现,并非股份增发。
2021年6月,高瓴锡恒又参与了绿联科技的定向增发,斥资2.5亿元认购新增股本 1,111.34 万股。
IPO后,创始人张清森持股为45.27%,陈俊灵持股为17.36%,绿联咨询持股为12.82%,高瓴锡恒持股为 8.44%,绿联和顺持股为4.22%。高瓴资本为第一大外部股东。
招股书还显示,过去三年时间,绿联科技共实行了6次现金分红,总金额达3.4亿元。2019年、2020年以及2021年,绿联科技分别进行现金分红5000万元、1.7亿元和1.2亿元。据此计算,上市前两位创始人已经通过股权转让和现金分红套现5.9亿元。
本次IPO,绿联科技计划募集约15.04亿元资金。其中,5.5 亿元用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项目,1.1 亿元用于智能仓储物流建设项目,3.92 亿元用于总部运营中心及品牌建设项目,4.5 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