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24 09:25 | 来源:电鳗财经 | | [IPO]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电鳗财经》经调查研究发现,公司此次IPO招股书存在很多疑点,尤其是挥之不去的“三高”问题,成为该公司上市道路上的隐痛。...
《电鳗财经》文/尹秋彤
6月9日,成都正恒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正恒动力”)成功过会,距离最终上市越来越近。据了解,正恒动力本次创业板IPO,计划募资4.87亿元用于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项目等项目。
《电鳗财经》经调查研究发现,公司此次IPO招股书存在很多疑点,尤其是挥之不去的“三高”问题,成为该公司上市道路上的隐痛。
六成利润被分红后再IPO
IPO之前快速高分红,这是正恒动力的最明显的“一高”。
据正恒动力招股书,2020、2021、2022年,正恒动力的营业收入分别为5.74亿元、6.4亿元、7.3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514万元、6185万元、7630万元,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分别为6760万元、6214万元、15298万元,现金分红分别为5967万元、3276万元、2645万元。其中,2020年的分红额超过净利润,近三年合计分红11888万元,同期实现净利润合计19329万元,分红占净利润额比例高达61.50%。
2023年一季度,正恒动力的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了14.18%、17.14%,经营净现金流也出现大额负数,为-5266万元;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同比变动幅度均不超过10%。2023年,公司有可能进入增长停滞期。
此次IPO,公司计划募资4.87亿元用于汽车轻量化智能制造项目等项目。
应收账款与经营净现金流矛盾
除了高分红,正恒动力的应收账款持续高企。
正恒动力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燃油车领域,在上会稿中,正恒动力一口气披露了11项重大风险,包括公司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不及预期的风险、创新风险、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生产经营管理相关内控风险等。
报告期各期,公司向前五大客户(同一控制下)的销售金额分别为4.23亿元、4.54亿元和5.33亿元,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7.83%、72.49%和 75.03%。申报稿显示,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1.79亿元、2.07亿元和1.67亿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 42.30%、40.68%和 32.89%。但公司每年的应收账款1.6亿元之上,但公司的经营净现金流一直高于当期净利润。
公司在回复深交所问询材料时表示,公司虽与关联企业存在重合供应商的情况,但不存在共用采购渠 道的情形;虽与关联企业存在重合客户的情况,但不存在共用销售渠道的情形;主要关联企业亏损或净利润较低,与其自身所处行业、内部 经营管理以及实际业务发展情况相关,非因替发行人承担成本费用而导致。
高研发投入疑混淆视听
“公司所处绝缘材料行业对产品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严苛,新产品研发过程需要定制模具并进行大量实验,相应的研发及试制成本较高。在满足下游新能源汽车客户在前期技术研发、工艺论证等方面也需要预先投入大量资金,同时由于新产品通过客户认证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验证,研发周期整体较长,企业有较大的流动资金压力。”在招股书中,正恒动力如是表述研发成本高企带来的资金压力。
报告期内,正恒动力研发费用分别为 2,324.08 万元、2,909.78 万元和 3,366.51 万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6.37%、5.58%和 5.04%,占比出现明显的持续下降。
《电鳗财经》注意到,公司研发费用率是显著低于行业均值的,公司解释称是部分研发成果最终形成产品实现销售收入,因而将对应的研发投入结转至主营业务成本,剩下未形成产品销售的研发支出作为“研发费用”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导致公司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
实际上,公司研发活动主要为发动机缸体相关的生产技术工艺开发,部分研发活动为与汽车整车厂和发动机主机厂进行同步研发。主要就样品开发与客户开展协同研发。从协同开发模式和流程上看,或已经构成了单项履约义务,在此类情况下,该项设计、研发活动相关支出应作为合同履约成本,最终计入营业成本,不计入研发费用,所以客户定制化产品的料工费投入极大可能本质就属于生产成本,而不是公司口中公司的研发投入。
如果协同开发不属于单项履约义务,而是设计、研发相关成果归属公司。也就是说,前述研发项目实现的全部收入,全是公司重视研发,大量研发投入之后形成的落地量产产品,那么公司理论上应有较多资本化研发成果计入无形资产的情形,可事实是此类资产为零,又再一次说明公司将生产成本归入研发投入根本站不住脚。
《电鳗财经》将持续跟踪报道正恒动力IPO进展,持股报道“三高”改变情况。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