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02:55 | 来源:北京日报 | | [科技]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学校针对“小小月宫”设计开发了月球基地建设和太空站建设等相关校本课程,老师会给学生们讲解最新的科技时事热点,例如此次嫦娥五号准备带回多少月壤,采集样本需要用到什...
北航附小学生在“小小月宫”里观察营养液栽培的蔬菜。本报记者 邓伟摄
携带月球样品的嫦娥五号返回器踏上“回家”路,而在北京的中小学里,也有人在同步“探月”——北航附小的“小小月宫”中,同学们通过培植蔬菜、将固体废物转化为肥料、饲养黄粉虫等,模拟人类在月球及外太空的生存情况,开展探索实验。
北航附小东门入口处操场旁,坐落着银白色的“小小月宫”,圆柱形的舱体分为综合舱和植物舱。“小小月宫”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刘红教授领衔设计开发,北航附小教师实施开发应用,是全国首个建立在小学校内的月宫基地。学校给每个学生都发了一枚“太空种子”,学生们会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里,接到不同的“探月”任务。上周五下午,三名五年级学生走进“小小月宫”,他们是这间实验室当天的“小管理员”,读取、记录检测仪器上的数据,用量杯配置营养液;收集植物的黄叶给黄粉虫喂食,将根茎等废弃物放入固废转换器制作肥料……每个步骤都井井有条。
“去‘小小月宫’里种菜,是全校学生都不能错过的劳动体验。”学校科技老师张畅介绍,不同年级都有符合各自成长特点的劳动实践任务:低年级的学生要根据植物的类型和生长习性分批次培育,同时记录观察日记;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配置营养液、收集植物固体废弃物、调节光源高度、饲养黄粉虫,并针对不同植物采取不同的方法授粉。
“这些劳动的背后,是相关科普知识的学习。”张畅介绍,比如,走进“小小月宫”的植物舱,学生们会发现,给植物提供的光是紫色的,这是利用不同波段的可见光模拟的日光,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不需要绿色光参与。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不同,营养液和光源的设置要符合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高年级学生会利用综合舱实验台上的仪器,对植物舱内的营养液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给出更换营养液的具体时间和参数;据此,中年级学生会配置针对不同植物生长阶段的母液,调配植物舱的营养液……
该校校长李兰瑛介绍,学校针对“小小月宫”设计开发了月球基地建设和太空站建设等相关校本课程,老师会给学生们讲解最新的科技时事热点,例如此次嫦娥五号准备带回多少月壤,采集样本需要用到什么样的机械手臂等,学生们还会通过项目学习的模式,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月球基地模型。而“小小月宫”的种植成果最终会成为可口的菜肴,回到学生们的餐桌上。“在动手种植中,孩子们培养了基本的劳动技能,记录与见证了植物从萌芽到结果的全过程,还体会到一菜一果的来之不易,更加懂得‘珍惜粮食’的内涵。”
“太空种子”将播撒进东直门中学校园
昨天,20多包珍贵的“太空种子”由载人航天办公室交到了东直门中学。明年开春,学校的温室大棚里将迎来新成员:西瓜、粉樱、番茄……这些在太空遨游过的种子后代将在东城的校园里迎风生长。
今年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随同火箭一起出征的还有一个庞大的“种子天团”。昨天下午,经选育后的部分太空种子来到东直门中学,成为学生未来开展科技活动、生物课程、研学实践的新素材。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开春之前,学生将在显微镜下进行种子基本性状的观察,为后续研究进行数据储备。在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也将对温室大棚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为开春的播种做好准备。
“太空种子”的交接也拉开了东直门中学今年校园科技节的序幕。开幕式上,东直门中学与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今后双方将在空间搭载方案设计、太空舱模拟栽培、航天育种课题研究等方面联手开展系列活动。
《电鳗快报》
热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