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被查引思考 佛教协会强调 “以戒为师”正法脉

2025-08-08 15:46 | 来源:电鳗快报 | 作者:电鳗号 | [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释永信事件背后,实为戒律松弛与信仰异化的危机。中国佛协强调“以戒为师”,正是重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始教义,让袈裟回归福田本色,而非名利外衣。 ...

《电鳗财经》电鳗号/文

        释永信被查的消息如一声惊雷,引发社会对佛教界自律与发展的深思。中国佛教协会“以戒为师”的回应,不仅是对个案的态度,更彰显了宗教界刮骨疗毒、维护纯净法脉的决心。这一事件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个别僧侣背离戒律的沉疴,也折射出佛教在商业化浪潮中的生存困境。

        佛陀制戒,本为“防非止恶,护持正法”。从古德“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到近代虚云大师苦行弘法,持戒精严始终是佛教传承的根基。释永信事件背后,实为戒律松弛与信仰异化的危机。中国佛协强调“以戒为师”,正是重拾“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原始教义,让袈裟回归福田本色,而非名利外衣。

        当寺庙成为景区、信仰沦为商品,清修之地难免沾染铜臭。佛协此时发声,恰似一剂苦口良药:健康传承需以戒律为篱,筑起精神净土与物欲横流间的屏障。唯有回归“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方能守住“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本怀。

        健康传承不能仅靠道德自律,更需制度护航。建立公开透明的寺院财务制度、完善僧团资格审核、引入信众监督,方能从源头杜绝“权力寻租”。唐代怀海禅师《百丈清规》的智慧启示我们:佛教的现代化不是对世俗的妥协,而是以戒律为基,构建适应时代的清净僧团管理模式。

        佛教中国化千年历程证明,唯有持戒与创新并举,才能滋养出“人间佛教”的参天大树。从鉴真东渡的文化使者,到抗战时期“上马杀贼,下马学佛”的爱国僧侣,佛教的生机在于与社会同频共振。今日中国佛教更应以此事为鉴,以戒为师净化自身,以文化人服务社会,方能成就“续佛慧命”的现代寓言。

        释永信事件是一记警钟,亦是一次契机。中国佛教当以此破茧重生,在持戒与慈悲中找回“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禅意,让晨钟暮鼓再度成为净化人心的清音。唯有守住戒律的底线,佛教才能在这片土地上绽放更庄严的智慧之光。

电鳗快报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新闻

信息产业部备案/许可证编号: 京ICP备17002173号-2  电鳗快报2013-2025www.dmkb.net

  

电话咨询

关于电鳗快报

关注我们